國家藥品集采已開展6輪,最新數據顯示,中選藥品采購量上漲265%,進而帶動未中選藥品降價,部分品種降幅達到34%。12月15日召開的集采未中選原研藥使用情況變化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這些統計數據。
現行的國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始于2018年,最初在11座城市試點,次年擴圍至全國。以藥價大降而備受關注的藥品集采,也被形容為“國家團購”,即以量換市場。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副研究員蔣昌松進一步解釋,藥品集采打通了傳統招標采購使用支付回款等環節的堵點,降低交易成本,同時,類似的拍賣的價格發現機制促使企業接近成本報價。此外,導致原研藥價格高昂的原因還有研發周期長、風險高,而隨著原研藥專利到期,仿制藥的入場則應大幅降低藥品價格。幾輪國家藥品集采中,仿制藥都是參與的主力。
今次發布的數據證明了藥品集采時的諸多猜想及其底層邏輯成立。“從統計結果來看,未中選原研藥和仿制(采購量)都呈現下降趨勢,中選藥品呈現大量提升,帶動整體采購量增長。”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技術標準部主管柳雯馨說。
據介紹,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選取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釋劑型、氨氯地平口服常釋劑型等9種藥品,根據對全國情況的不完全統計,對比集采結果實施前后一年價格和采購量情況。
該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中選藥品集采前后年采購數量增長265.19%,未中選原研藥降低46.03%,未中選仿制藥降低80.79%。其中的代表性藥品是降脂藥物阿托伐他汀,其未中選藥品采購量降低94.9%,中選藥品增長203.7%。
隨著中選藥品價格大降,未中選仿制藥的價格也跟隨下降。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統計的9種藥品中,其未中選仿制藥平均降幅達到17.4%,降幅最高的超過30%。
“可以看出,質優價宜的中選仿制藥對未中選仿制藥的替代效應非常明顯。”柳雯馨說。北京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胡欣強調,這并非單純的仿制藥替代,而是通過集采大幅改變醫療機構用藥結構,讓臨床價值偏低的藥物淡出醫院,集采藥品沒有“萬能藥”,都是臨床必需的藥品。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