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廣東省教育廳召開“雙減”工作新聞通氣會,介紹當前我省“雙減”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下一階段工作重點,并圍繞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話題,邀請廣州各中小學名校校長現場“支招”。會上透露,根據教育部“雙減”調查問卷統計數據,我省共有超800萬位家長及學生參加調查,其中94.93%的家長反映對學校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94.72%的學生反映對學校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
課后服務達到“兩個全覆蓋”
廣東堅持系統性思維,圍繞校外規范治理、校內減負提質兩條主線,有效推進“雙減”工作走深走實。
省教育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朱超華介紹,我省義務教育學校14885所,100%的學校建立了校內作業公示制度,100%的學校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學校普遍做到了作業管理“壓總量、控時間”要求;義務教育學校除寄宿制學校、村小(教學點)外,需開展課后服務的9009所學校已100%提供課后服務,學生參與率達71.22%,課后服務已基本達到“兩個全覆蓋”。
截至目前,我省有72.66%的區縣建立了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有7個地市所屬區縣100%建立了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現有義務教育學科類線下、線上培訓機構壓減率分別達到96%、86%,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大幅壓減。
各地各校積極探索,銳意創新,涌現了一大批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其中,廣州市、深圳市作業管理經驗,深圳市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經驗作為教育部“雙減”工作典型案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各地各校以作業減量提質作為學校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小切口,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完善作業管理細則,調整作業結構,加強作業設計指導,提高作業質量和針對性。”朱超華介紹,當前,我省義務教育學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占比提高到100%,普遍做到不給家長布置作業。不少地方通過制訂分學科作業設計指南、開展作業設計大賽和優質作業展示交流活動,著力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營改非”完成率100%
校外培訓正在回歸育人正常軌道。廣東在全國率先建立中小學生校園學習類APP審查制度,在省級層面直接對教育移動應用產品進行全面審查,從源頭上保障中小學生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的合規性。
朱超華透露,我省嚴格審核登記,指導各地開展校外培訓服務學科類和非學科類鑒定,做好分類管理工作。推進營利性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工作,全省“營改非”機構完成比例為100%。
此外,嚴格落實線上培訓機構“備案改審批”工作要求,對已備案的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面排查,并按標準重新辦理審批手續,線上培訓“備改審”完成率100%。
同時,推進義務教育學科類校外培訓政府收費政策落地。我省全面推進資金監管,制定《廣東省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管理工作指引》,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目前全省預收費資金納入監管的機構數量為4895家,占應納入監管機構的100%,有效保障了學員預付費安全。
減少“死記硬背”“機械刷題”
教育功利化、短視化一直是阻礙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廣東緊抓教育評價改革這個“源頭”,著力扭轉基礎教育唯分數、唯升學的不良傾向。
朱超華介紹,廣東全面落實各級黨委發展教育的領導責任,注重發揮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印發履職評價工作要點,制定實施細則,建立評價指標庫,面向21個地級以上市政府、122個縣(市、區)開展履職評價,督促各級政府落實主體責任。
同時,針對學校評價改革,我省在實現全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全覆蓋基礎上,試點組織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質量監測。
朱超華認為,廣東還要改革教師評價,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推動教師評價改革“中間突破、帶動兩頭”。每年安排“新強師工程”資金5.04億元,全面加強新時代教師發展體系和教研體系建設,逐步建立更具針對性、發展性、多元性、綜合性、增值性的教師評價體系,引導廣大教師潛心教學、全心育人,更好踐行教書育人使命。
教育評價改革將發揮指揮棒作用。廣東著力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其中,廣東“3+1+2”新高考平穩落地,政策平穩過渡,考試內容改革不斷深化,增強了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增加了學生選擇權,滿足學生專業取向和興趣愛好,逐步打破單純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方式,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
此外,我省不斷深入推進中考改革,廣州、深圳等6市已經開展了中考改革試點,其他地市也已經制定了中考改革實施方案。研究制定學校體育美育評價改革措施和中小學校“勞動教育清單”,支持和鼓勵各地各學校結合實際,開展特色勞動教育。
案例
“雙減”全國試點城市廣州:
八成學生午休實現“平躺睡”
在省教育廳召開的“雙減”工作新聞通氣會上,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學明介紹了廣州“雙減”工作落實情況。他表示,廣州作為在全國率先開展“雙減”工作的城市,又是校外培訓頭部企業、上市公司聚集地區,半年來,從機構總量、培訓課時、參培人數、招生規模和預收費等方面實現五個“極大減少”,減少比例均超98%。學生校外培訓、家庭教育支出、家長精力三個“負擔”均得到有效減輕,校外培訓機構無序發展等亂象得到有效遏制,“雙減”工作正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作業是學校教學管理重要的一環,陳學明介紹,廣州提出“教師入題海,學生泛輕舟”,打出了作業減負提質“1+2”的組合拳,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度和高階思維的訓練度,明確作業設計多元化,層次性,滿足學生不同胃口需求,努力讓學困生“管飽”,學優生“吃好”。
陳學明介紹,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制定課后服務實施方案,推行“5+2”模式,至少安排1個小時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和答疑,實行彈性離校,設置安心托管和豐富多彩的素質類課程,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型課后服務機制。
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校內課后服務參與學生人數111.3萬,占學生總數的85%;其中又有80%的孩子午休能“平躺睡”,該項工作入選教育部“雙減”工作試點地區典型案例。
觀點
“刷題”一定“刷”不出高分
在廣東省教育廳召開的“雙減”工作新聞通氣會上,圍繞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話題,活動邀請廣州市各中小學名校校長現場“支招”。
“‘雙減’的目的在于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少花時間或不花時間去做一些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省政協委員、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姚訓琪表示,部分家長的焦慮提醒教育工作者,落實“雙減”政策,關鍵是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刷題’可能‘刷’及格,但一定‘刷’不出高分”。
目前,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初中老師已經開發出6個學科的校本作業本,全方位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如何確保“雙減”政策“平穩落地”,農林下路小學校長吳海華介紹,學校提早規劃,分階段、有針對性的,面向不同人群對政策進行解讀,布置落實具體工作。農林下路小學在家委會的支持下成立了多個關聯“雙減”工作的家長專責委員會,通過邀請家長參與學校中期的各種評估會和溝通會等,進一步密切與家長的聯系,了解家長的想法,為接下來的工作做好準備。
“雙減”明確要求要降低考試壓力,要求學校不得有提前結課備考、違規統考、考題超標、考試排名等行為,期末考試不公布具體成績和排名。這一做法引發了部分家長的憂慮。
“‘雙減’實施后,從學生整體學業表現與教學成效來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與運動的時間更多了。”省人大代表、廣東實驗中學校長全漢炎認為,在義務教育階段,通過投入時間、大量訓練、超前學習,以及加強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管理、監督、輔導等,學生學業成績一般提升明顯。但高中以后,學生分化的情況較突出,只有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品質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才能更好適應更高層次的學習。
延伸
粵21所高校128個學科進入ESI前1%
南方日報訊(記者/姚昱旸馬立敏卞德龍實習生/蔡冰)1月13日,科睿唯安公布了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從2011年1月1日到2021年10月31日的統計數據。廣東高校表現強勁,5所高校共12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其中廣東工業大學為新增高校;21所高校共128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其中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為新增高校。此外,3所學校新增了學科新晉全球前1%。
在學科進入全球前1%方面,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深圳大學、暨南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均超過10個學科。其中,中山大學數量最多,達20個學科。
根據統計數據,在全國有學科進入全球前1%的362所高校中,共新增7所高校。值得關注的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是新增名單中的唯一廣東高校,其工程科學首次進入全球前1%。
在學科進入全球前1‰方面,廣東共有5所高校12個學科入選,分別是中山大學5個學科、華南理工大學4個學科、南方醫科大學1個學科、華南農業大學1個學科和廣東工業大學1個學科。作為本次名單中的新增高校,廣東工業大學的工程科學搶眼,實現了該校學科入選全球前1‰“零”的突破。
此外,廣東3所學校新增學科新晉全球前1%,包括深圳大學的農業科學和植物與動物科學2個學科、華南農業大學的免疫學、華南理工大學的藥理學與毒物學。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