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談及去年來我國種業行業發生的變化,中國種子協會會長張延秋概括為:催人奮進、令人鼓舞。
種業行業抓住發展新機遇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馬德華談及事業環境時說:“政策環境、法律環境、技術環境前所未有。”
去年,我國加快種業配套制度建設,生物育種產業化大門開啟。《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等四項規章修改通過,農業農村部開展生物育種產業化試點,產業化的制度邁出一大步。
我國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決心始終堅定。去年,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公布;農業農村部與最高人民法院簽署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備忘錄。“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公布,種子套牌侵權糾紛案列入其中;6581件,這是2021年查處種子違法案件的數量……整頓種業市場的步伐鏗鏘。
各地積極行動,重點工作緊鑼密鼓展開。北京啟動種質創制和品種選育聯合攻關、特色畜禽水產種質資源保護等兩大項目,在平谷、通州兩地持續建設5萬畝種業創新基地;海南全力推進南繁硅谷建設;甘肅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優勢制種企業承擔基地建設;廣東實施“粵強種芯”工程,扎實推進種業強省建設……舉措不斷,成效不斷。
在新的大環境下,種業科技工作者也嘗到甜頭,以創新品種引領產業。
“我們嘗試推出精品小型西瓜品種,并打造全產業鏈品牌,這是10年前想做卻沒做成的事。”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許勇談起新嘗試,不由心生感慨,“我們正處在國家種業政策與科技創新環境最好的時期。”
頭部企業瞄準目標,奮楫者進。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作物科技產業總裁劉石表示,2022年將是中國種業的生物技術元年,大北農將積極參與生物技術的推進和市場開發,推動和加速中國種業與農業的發展。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張琴表示,面對新形勢,荃銀高科確定了“十四五”末進入世界種業前十強的目標。
南繁硅谷崛起備受關注
全國的農作物品種,7成以上經過南繁孕育。
“我這一生育種一半的成果歸功于南繁。”80多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育種專家戴景瑞,至今仍如候鳥般遷徙于北京、海南兩地開展工作。
中國種業振興,南繁是堅實底座。南繁,即利用海南三亞、陵水、樂東等地區的典型熱帶氣候資源,進行加繁代工作,品種選育周期可縮短三分之二的時間。南繁事業至今持續60多年,不只是加快育種進程,它已成為推進種業現代化發展的創新之舉,一代南繁人投身于此。
抗蟲棉專家郭三堆團隊夜以繼日奮斗,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抗蟲棉的國家。“南繁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郭三堆說。
種業振興行動全面啟動,南繁硅谷建設推向新高度。《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確立了打造種子科技創新策源地、種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全球合作交流新平臺、制度集成創新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國家南繁工作領導小組各部門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精心謀劃,統籌安排。
記者了解到,海南規劃建設的南繁科技城、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等五大平臺項目建設正在如火如荼推進中。
當前,三亞探索形成以南繁科技城為主體,帶動樂東抱孔洋、陵水安馬洋的“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已建成南繁高標準農田24.26萬畝,三單玉米、大豆種質資源成功從智利、巴西、德國等地引進,中國種子集團等415家國內外種業企業落戶三亞。
種子大會辦出特色,辦出亮點
已連續舉辦3屆的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是打造中國種業和南繁硅谷揚帆遠航的出征大會。去年,大會邀請29位院士參與大會,100多個精彩報告,2500余名與會嘉賓參會,各方收獲頗豐。
今年3月19日至22日,大會將再次啟幕。論壇以“中國種業振興·南繁硅谷崛起”為主題,設置1場主論壇,13場分論壇,100余場報告,研判行業最新形勢,凝聚發展最強動能。
中國種子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論壇有三大特點。一是突出問題導向,圍繞《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提出的五大行動,針對性設計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論壇、種業技術創新論壇、企業家論壇、種業園區和基地發展論壇、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論壇,聚集行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家和企業代表進行深入探討。二是突出重點產業、主要農作物產業發展,設計了水稻、玉米產業鏈發展論壇、油料產業發展論壇和園藝產業發展論壇,聚焦新階段產業熱點,分析發展形勢。第三是突出共建南繁硅谷主題。論壇設有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合作)論壇、南繁發展論壇、全國畜禽種業創新發展論壇、世界熱帶農業科學高端發展論壇等,推進南繁硅谷等創新基地建設,打造戰略利器。
另外,大會同期還設有田間展示、室內成果展覽展示等內容。頭部企業亮相,展現最新成果。位于海南三亞的南濱農場內,33個作物類型1929個品種集中展示;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內,154個水稻品種和102個瓜菜新品種競相生長。
關鍵詞: 南繁硅谷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