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記者從華南農業大學(簡稱“華農”)獲悉,該校決定依托作物學優勢學科設立本—博貫通的“新農學”創新班(以下簡稱“新農班”),以切實推進“新農科”建設,服務種業自立自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探索高層次農科人才培養的“華農模式”。從2021級起,每年春季學期初,面向華農一年級本科生選拔不超過30人組成本年級新農班。
40位學術大咖組成最強導師團隊
4天前,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華農作物學新晉“雙一流”建設學科。百余年來,該學科先后培養了包括丁穎、盧永根、黃耀祥、林鴻宣、劉耀光5名院士在內的一萬多名農業專門人才,涌現出丁穎、盧永根、劉耀光“一門三院士”,以“丁穎精神”“盧永根先進事跡”為核心的學科文化一脈相承。
據介紹,新農班以“加強基礎、突出創新、注重探索、追求卓越”為理念,依托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厚實專業基礎、較強創新能力、寬廣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型新農科人才。
培養模式上,新農班實行“本—博”貫通式人才培養,統籌本科和博士階段的課程要求、實踐要求和學位論文要求,制訂“3+1+4”貫通式人才培養方案,在作物學一級學科設計本科、博士階段的課程與實踐環節,整合本博階段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實施一體化課程內容和“一張表”的課程教學體系。培養年限一般為8年,僅參加華農作物學科的推免研究生。
新農班人才培養采取“3+1+4”模式。前三學年完成本科課程;第四學年完成本科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學科訓練II和絕大多數博士研究生課程,四年期滿達到本科畢業要求的按時畢業,達到學士學位要求的獲得農學學士學位;第五年取得博士研究生學籍,繼續完成博士課程,開展學位論文工作;完成“新農班”本博貫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準予博士畢業并獲得農學博士學位。
相關負責人介紹,新農班配備一流的課程、師資和實驗條件,課程對標國內外頂尖高校作物學一流學科設置。任課教師由新農班專家工作小組從教學經驗豐富、熱衷教育教學改革的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校內外教師中選任,且需實行研究性教學,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課程考核。面向新農班學生全面開放各類實驗室和研究平臺。
新農班擁有華農作物學科最強導師團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亞熱帶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作物學一級學科帶頭人劉耀光,廣東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與環境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仇榮亮,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研究員、“國家杰青”、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儲成才,亞熱帶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海洋,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高立志等40位學術大咖組成。
每年面向一年級本科生選拔不超過30人
招收專業方面,新農班的本科專業為農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博士一級學科為作物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由華農農學院負責日常管理和教學組織。
選拔范圍方面,從2021級起,每年春季學期初,面向華農一年級本科生選拔不超過30人組成本年級新農班。各學院涉及對外合作辦學班的學生不參與選拔。
選拔流程方面,華農發布新農班學生選拔通知,學生按照通知要求自愿申請,學校新農班專家工作小組對申請學生進行統一考核和遴選,通過考核者簽訂協議后進入新農班學習。
新農班學生將享受系列激勵措施。新農班學生獎學金評定單列,其中一、二、三等獎比例分別為7%、12%、17%;在第四學年享受學校1000元/月的基本生活津貼;從第五學年起享受博士生基本生活津貼,同時享受不低于1600元/月的導師助研補助;本科期間學校資助每位同學至少參加一次全國學術會議,博士生期間至少參加一次國際學術會議;直博學生本科畢業時認定為學校“優秀畢業生”;博士按時畢業并獲得學位者認定為學校“優秀畢業生”。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