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托高校資源優勢,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賦能?近日,以“南海制造業升級發展的方向抉擇”為主題的第八期“魁星閣論壇”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舉行,多位來自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和業界代表就南海轉型升級的路徑建言獻策。
其中來自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陽愛民,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佛山廣工大研究院)院長楊海東給出的答案是,通過企業化運作模式,聚焦佛山和南海半導體、人工智能、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搭平臺、聚人才、攻技術、建生態”,深化產學研合作,為佛山和南海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作積極探索。
作為中國工業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制造業是南海的立區之本,去年南海GDP達到3560.89億元,其中,制造業貢獻了48.9%。如何實現新一輪轉型升級?對于高校資源較為缺乏的南海而言,校地合作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力支撐地方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尤其是南海構建“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迫切需要搭建更多的產學研平臺和成果轉移轉化平臺。
在此背景下,佛山廣工大研究院通過搭建廣東省半導體創新中心、面向工業領域的人工智能視覺檢測平臺等,累計服務佛山本土企業達1200多家;整合季華實驗室、仙湖實驗室等25家創新平臺及行業協會資源,搭建南海區成果轉化平臺,引入全球高科技成果服務南海產業,成效明顯。據了解,南海區成果轉化平臺累計服務地方企業超50家,促成意向合作金額超600萬元。
與此同時,通過借力廣東工業大學的人才和技術優勢,佛山廣工大研究院搭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機器人實訓中心等育人平臺,加強高層次人才引育和產業青年人才建設,已累計引進高端人才300多人,培育高科技創業團隊233個。
初創企業最為渴望的是各種資源。為此,佛山廣工大研究院圍繞“人才、技術、市場、融資、品牌”等要素,提供精準服務,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鏈條的孵化育成體系,已孵化226家高科技企業,助力一批優秀企業在各自的細分領域開花結果。以阿達智能為例,該項目由廣東工業大學賀云波教授團隊成立。在項目落地轉化過程中,佛山廣工大研究院給予了全方位的服務支撐,助力其建設全國首條大板級扇出型封裝示范線中實現應用,打開了銷售市場。目前公司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市值預估達20億元。
目前,佛山廣工大研究院已形成“一核多園”的產業生態立體格局,運營管理的機器人集創中心、華夏芯谷產業園等載體建設成效顯著。依托廣東省半導體創新中心,研究院已引進及孵化佛智芯、阿達智能等20余家半導體上下游企業集聚有30多家機器人企業,帶動產值超20億元。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