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3月28日,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其中陜西旬邑西頭遺址成功入選,這是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主持和合作發掘項目中,第五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8年至2022年,西北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縣文化和旅游局等單位對西頭遺址進行持續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4750平方米,先后發掘南頭、魚嘴坡、尖子等地。發現仰韶、龍山、先周、西周、漢唐等各時期遺存,共發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陶窯、房址、灰溝等各類遺跡40余個,出土陶器、銅器、骨器、石器千余件。
通過區域性系統調查,結合考古勘探工作等種種證據表明,西頭遺址是目前涇河流域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商周時期遺址,同時遺址發現的西周大型城址、圍溝墓地及多座甲字形大墓。
據悉,西頭遺址的發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1943年,考古專家石璋如在涇河流域考古調查時發現該遺址,稱其為“南頭遺址”。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將該遺址稱為“上西頭遺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明確該遺址以商周時期遺存為主體。2017年,西北大學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了詳細調查與初步勘探,明確了遺址分布范圍和文化內涵,將新確認的遺址稱為“西頭遺址”。該遺址考古工作的持續深入,為距今3000多年前人類在涇河流域的聚落形態及周文化起源研究增添了新的實物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