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橋下空間利用設計導則》印發實施,北京市大力推進橋下空間改造利用。從最初的橋下空地,到如今的球場、兒童樂園,經過持續的改造提升,北京首個多元復合的既有橋下空間提升利用試點項目正式完成改造建設。
(資料圖)
天寧寺橋位于北京市西城區二環路西南角,橋下面積寬闊,但此前的開發利用卻十分有限。在周邊居民的印象里,這里封閉昏暗、通行不便、利用率低。記者來到現場后發現,天寧寺橋下已被改造成了兼具運動場與兒童樂園功能的休閑場地。場地被劃分為兒童游樂區、綜合運動區和配套服務區。
北京橋下空間可利用類型分8種
2022年12月22日,北京市規自委發布,《北京市橋下空間利用設計導則》已獲市政府批準,印發實施。
北京地面上的橋,可以分為立交橋、匝道橋、跨線橋、線性橋和其他等5類,按照空間面積,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4種。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說,每一座橋下空間區域,將開展“一橋一策”的方案設計。記者獲悉,滿足既有規范及相關標準前提下,原則上以開放空間為主,橋下空間可利用的類型可以分成8種類型。
針對“舒適安全的公交場站”類,“導則”提出在橋下設置公交場站應符合相關設計規范要求,滿足公交車輛出行的安全性與合理性,充分考慮周邊市民的可達性、便捷性和舒適性。新增場站應開展交通影響分析與評價專項研究,合理選擇點位,并同步優化交通組織、完善交通設施,切實消除安全隱患。
針對“快速便捷的停車設施”類,“導則”提出以滿足社會公共停車需求為主,主要用于停放中、小型機動車和自行車,不得停放中重型、大型、易燃易爆、危險品、有毒有害物品車輛,不得存放報廢車、僵尸車輛。停車設施的設置應遵循“安全、有序、美觀”的原則。
針對“韌性可靠的市政保障”類,導則提出對于必要的城市環衛、養護、綠化和交通管理等設施,在保證安全基礎上,其設置應減少自身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針對“獨具匠心的景觀綠化”類,“導則”提出應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生態保護等原則, 將地方特性、橋下空間特點、創新景觀設計方法、新技術新材料等因素綜合考慮,打造獨具匠心的景觀空間。
活躍時尚的景觀綠化
針對“開放包容的休閑空間”類,“導則”提出橋下可用于公共活動的空間,既包含點狀綠地和場地,也包含線性的綠道、步行休閑廊道等。同時,可結合周邊市民使用需求, 選擇適宜的場地類型,提供休閑娛樂、游憩觀賞等功能組合。
多樣休閑空間
針對“活潑動感的運動場地”類,導則提出在橋下空間許可的區域,鼓勵設置市民日常休閑健身及體育運動的專項場地。如籃球、足球、羽毛球、滑板、跑酷及攀巖等。根據場地面積,選擇不同類型的體育設施,形成多樣的平面布局模式。
針對“觸手可得的便民服務”類,“導則”提出橋下空間作為不可多得的城市公共空間,可以承擔更多的便民服務功能,主要基于便民、利民的原則,滿足周邊市民便利性生活需求。
針對“多元融合的復合功能”類,“導則”提出對于不同區域橋下空間的差異化利用方向,從滿足城市功能、縫合城市以及提升橋下空間利用效率的角度出發,應因地制宜考慮多種功能的綜合匹配,形成復合兼容矩陣引導。如景觀綠化功能可作為其他功能的補充,與休閑、運動等進行組合設置;社會停車、公交場站和市政保障功能則需要確保機動車的便捷出入,應盡量避免與人員聚集等功能復合設施,以免形成相互干擾。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