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西方某些政要、智庫和媒體宣稱“一帶一路”倡議“損害各國主權”。主要論調有二:一是中國通過“債務陷阱”誘使“一帶一路”參與國失去對項目控制權,“損害”這些國家主權。二是中方企業通過股權安排、長期租賃或者長期運營合同等方式,獲得對 “一帶一路”項目控制權,“侵蝕”參與國主權。這些論調違背事實,也不符合邏輯。
第一,原則上看,“一帶一路”倡議從開始就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字凸顯對參與國主權的充分尊重。倡議堅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不搞排他性,不走單行道,不強加于人,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協商與合作來實現共贏,參與國都有獲得感。
倡議的重大創新點在于推動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各國都有發展的權利,也都有各自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尋求各國發展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找到各方利益的匯合點,通過政策溝通、項目合作來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種合作具有平等性、包容性、互利性,而非歧視性、排他性、自私性,因而就有了公正性、可持續性,這本身就蘊含對各國主權尊重,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零和游戲下的“合作”有天壤之別。迄今,沒有哪一項“一帶一路”協議是“城下之盟”或“不平等條約”。
第二,國家層面看,中方高度重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債務可持續問題,項目合作不強加于人,不制造“陷阱”。首先,資金融通作為“五通”之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債務可持續性攸關“一帶一路”倡議的可持續性。“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倡議參與國多為發展中國家,由于金融體系不完善、融資渠道匱乏,項目投融資面臨困難。為解決這一難題,“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打造新型合作平臺,創新投融資機制,積極引導各類資本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既有中資機構,也有外資機構參與,組合形成“一帶一路”資金保障體系,并出臺系列投融資風險管控措施,包括制定《“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發布《“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其次,即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債務負擔偏大問題,也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沒有必然聯系。有的國家債務是在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前多年積累的,是從其他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大量借貸形成的,中國并非最大的債權方。來自中方的債務是共建“一帶一路”項目的有效投資和有價值資產,增加債務對應的是增加有效資產,可以獲得長期回報的資產。中方清楚,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大多集中在能源、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電信等大規模產業領域,這些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沿線國家負債能力差異較大,因此要注重投資風險、回報和財務可持續性等問題。在“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投融資問題上,中國始終堅持以經濟效益為導向,根據項目國實際情況提供貸款,避免給項目國造成新債務風險和財政負擔。
中方還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與境外金融監管機構建立正式的監管合作機制,提高跨境金融監管水平,中國已與數十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金融監管當局簽署雙邊金融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中方致力于同各方攜手為“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融通提供有效的風險管控,避免有關企業和參與國陷入債務泥潭,更談不上故意構設“債務陷阱”來實現對有關國家的“政治控制”。
第三,企業層面看,“一帶一路”項目的合作形式多種多樣,外界把某種具體的合作形式與“侵蝕”主權劃等號,是牽強附會的。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是否擁有長期股權、占比多少,是否簽有長期租賃合同,是否獲得長期運營權,成了美國輿論用來判斷這些項目是否“侵蝕”參與國主權的標準。如果答案是“Yes”,就被判定為參與國主權受侵蝕。
這些企業是按照國際通行規則以及有關國家法規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的。不論是獨資還是合資,不論是否控股、合作期限多少,只要符合國際規則和有關國家國內法以及發展需要,中國企業的存在就是無可厚非的,根本不存在脫離項目所在國各方面監督審查的情況。
“一帶一路”倡議聚焦互聯互通,涉及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有關項目往往投資規模大、周期長、見效慢、盈利低、環境差、困難多、風險大,但又是參與國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很多西方企業避之唯恐不及,而中國企業迎難而上。對于公路、鐵路、港口、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考慮到資金投入、回報周期、人才技術等因素,中國企業從實際出發,與有關國家商定具體合作形式和期限,并不涉及主權問題。根據美國輿論標準,難道持有49%以下的短期股權,不是“侵蝕”主權,而持有51%以上的長期股權,就是“侵蝕”主權?難道中國企業按照國際通行的BOT(建設-經營-移交)模式參與項目,就是“侵蝕”主權?照此邏輯,美國也有很多企業在中國以及很多其他國家投資參與BOT,他們在移交項目前,是否也應該稱為“侵蝕”主權?
中國一直鼓勵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國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這有利于將中國的優勢產能、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美國一大批企業包括卡特彼勒、霍尼韋爾、通用電氣等也早已參與到“一帶一路”項目中來,對“一帶一路”建設充滿熱情。按照美國一些輿論的邏輯,上述西方國家及其企業莫非成為了中國“侵蝕”其他國家主權的幫兇了?
如果說一些國際輿論用“損害主權論”給“一帶一路”貼標簽是出于誤解,或者國內選舉政治的需要等原因,那么美國散布“損害主權論”,給“一帶一路”倡議潑臟水,扣上形形色色的“帽子”,更多的是從“大國競爭”的角度,試圖靠抹黑“一帶一路”來挑撥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系,壓縮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空間。
“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國際上廣受歡迎的公共產品。為美國自身國際形象和長遠利益,美方與其處心積慮地挖“一帶一路”的墻角,不如以更優惠的貸款、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特別是以平等、尊重的姿態來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自己不去做,還要不停地嚼舌頭,阻止別人成功。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說得好:“如果他們愿意,那就讓他們繼續說,我們會繼續加油干。誰是攪局者,誰是實干家,世人自會看得一清二楚。”(作者賈秀東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