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公司(C3S)以及它的其他科研機構和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向《2019年歐洲氣候狀況報告》提供了詳細的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僅局限在歐洲大陸,還體現了一些長期的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測量指標,包括地表溫度、海平面和冰川,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
數據顯示,相較于1850至1900年,2019年歐洲的氣溫水平高出近2攝氏度,而全球的氣溫則高出約1.1攝氏度。專家稱,在這種溫度情況下,可能會對糧食生產造成負面影響。在過去的40年里,歐洲大陸出現了明顯的變暖趨勢,而其中12個最暖的年份有11個來自2000年以后。
歐洲1979至2019年期間年度異常天氣統計(單位:攝氏度)注:與該期間平均水平比較
從這個表格中可以看出,2019年的平均氣溫比歷史平均水平高出1.22攝氏度以上,排在它之后的分別為2014年、2015年和2018年。
再看看全球數據,相較于1850至1900年,2019年歐洲的氣溫水平高出近2攝氏度,而全球的氣溫則高出約1.1攝氏度。
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公司服務主任布諾坦普(Carlo Buontempo)在接受福布斯網站采訪時表示:“打破紀錄的年份越來越多。這不是一個統計上的變化,而是一個的確非常罕見的變化,不過它與我們對全球變暖的觀察是一致的。”
歐洲科學家認為,氣溫異常部分是由于陸地的熱容較小,所以它比海洋升溫快。另一個原因是北極靠歐洲的部分明顯升溫,那里的溫度呈上升趨勢,海冰則呈下沉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海冰的下沉帶來了大量極端天氣狀況,其中一些事件尤其令人擔憂。例如,西歐和大部分南歐地區在2019年年底的降水量高于平均水平,且2月、6月和7月出現了三次異常高溫天氣。
對于歐洲人來說,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異常的氣溫后,這使得氣候預測變得至關重要。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布諾坦普認為:“真正發生了改變的是,過去的氣候無法再作為對未來氣候的良好預測。我們應對氣候災害的方式是基于歷史信息的,而我們現在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商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更多地了解未來的氣候。”
事實上,這些趨勢在許多方面對歐洲當地社區產生了負面影響。
水資源專家伊韋拉辛格(Imeshi Weerasinghe)解釋稱:“極端情況的趨勢似乎比以往要強烈得多。”這意味著對水資源的影響更加多變和不可預測,氣候因素造成的干旱和缺水則會對當地糧食生產造成打擊,因此這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由此看來,阻止全球變暖不僅僅是保護環境和大自然,也是在保護人類的糧食生產。現在行動,還不晚。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