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遇大事,物管股必有回響,且回響之聲總是一大片。
7月26日,“黑色星期一”開場,物管股整體大“跳水”,跌出一片綠色。
截至當日收盤,54家物管股有47家出現下跌,最高跌幅達到19.55%,平均跌幅7.8%。只有中奧到家1家穩住,微漲1.45%。
一天的時間,47家物企的市值蒸發了1008億元。其中,世茂服務跌幅最高為19.55%,市值下跌近85億元;兩家物企市值蒸發超過百億,碧桂園服務跌去317億元,華潤萬象生活跌去124億元。
物管股的大起大落,隨著政策而動。這一次普跌,導火索指向一份整治通知。
7月23日,住建部官網公布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8部門關于持續整治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的通知》(簡稱“《通知》”)內容,要求對房地產開發、交易、租賃、物業等各個環節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查處,物業服務是其因城施策整治的重點項目之一。整治內容包括服務內容、收費標準、公區收益、退出機制等方面。
事實上,從7月13日起,物管股就已經有了下跌反應。近半個月的時間,物企股價起起伏伏,通知公布后的首度開盤,股價跌聲一片。7月13日-7月26日,54家上市物企中44家物企股價震蕩下跌,平均跌去2.48%,市值暴跌608億元。
兩份超800億的《通知》
物管股的這次大跌,像極了年初的那次大漲,股價大開大合之勢,與政策的態度動向重合。
今年一月初,住建部等10個部門也曾給物業發過一份“通知”。不過,兩份“通知”所帶來的效果截然相反。
1月5日,住建部等十部門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從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健全業主委員會治理結構、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推動發展生活服務業、規范維修資金使用和管理、強化物業服務監督管理等6個方面,對提升住宅物業管理水平和效能提出要求。
細看兩份《通知》都有對物業提出改進要求,相比于年初,這一次的改進更為“強硬”,拿出了整治組合拳,引起“跌聲”一片。
而年初的“通知”,則成了物企股價增值的“溫床”。次日收盤,42家物業企業中,共有41家股價上漲。42家上市物企總市值達7181.6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842.8億元,單日增長了13.3%。
物管股的兩次市值波動,都超過800億元,有意思的是,兩次增減排行較高的物企名單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重合。
截至7月22日收盤,世茂服務跌幅最大,達到19.55%;此外,金科服務、旭輝永升服務、碧桂園服務、合景悠活、中海物業、華潤萬象生活、星盛商業、融創服務、新城悅服務、越秀服務、恒大物業、新希望服務、遠洋服務、時代鄰里、佳兆業美好等15家物企跌幅也超過10%。
而在年初“通知”帶動的漲幅中,世茂服務和旭輝永升服務當天的漲幅也超過20%,分別達到23.7%、20%,融創服務、碧桂園服務、時代鄰里等漲幅也都超過10%。
同樣是對物企提出要求,但兩份《通知》的態度卻不盡相同。年初的那份“通知”,要求物企進駐到更多的行業,并提升自己的服務水平和質量,既有規范又有鼓勵;然而七月的這份《通知》,直擊物企在服務實施過程中的亂象和痛點。
事實上,在年初住建部牽頭發布“通知”,各地已經展開了一輪物業整治活動。北京市住建委聯合多部門開展物業綜合執法,杭州數百個小區使用物業經營性收支信息公示平臺……
然而,各地物業服務亂象仍層出不窮。據企查查數據,包括54家上市物企在內的百強物企中,今年新增立案和開庭超4000次,其中案由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案件最多。
市盈率“腰斬”
整治動作引起股價下跌,只是表象,背后所映射的是,物企估值正趨于理性化。
2020年,在恒生指數整體下調12.8%的情況下,物管股逆勢上揚28.47%,仍是資本市場追捧的對象。而進入到2021年,物企的高估值情況正在逐漸回落。
據克而瑞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物管及地產存量行業組組長李蒙觀點,去年8月出現調整之前,物業股實際上已經來到了高位,彼時行業的平均PE倍數達到約40倍,隨后出現回落實屬正常,現在的(年初)上漲應該還是主要由利好消息推動所致。
今年1月和7月,樂居財經分別做了統計,上市物企兩次估值對比,市盈率已經“腰斬”。
1月12日,彼時的上市物企為42家,平均市盈率約為55倍。其中,融創服務和華潤萬象生活的市盈率均超過200倍,分別為226.96倍和226.86倍。市盈率低于10倍的僅有彩生活、中奧到家和祈福生活服務三家。
到了7月份,54家上市物企的平均市盈率僅有26倍。最高估值中,物企的市盈率已經不到百倍,較年初的最高值回落了一倍有余,低于10倍市盈率的物企也由原來的3家增加到7倍。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