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涌動大未來。
2022年第一天,連接珠海與江門的黃茅??绾Mǖ理椖渴┕がF場一片忙碌。這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超級工程,傳來了喜訊—T5合同段首片預制箱梁架設成功,黃茅海大橋東索塔首節塔柱澆筑完成。
戰鼓聲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這是灣區的節奏,也是灣區的活力。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重大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從粵港澳大灣區啟動建設以來,粵港澳三地攜手劈波斬浪,向著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奮進。
啟航“十四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貫穿廣東發展全局—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平臺,“雙區”引領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
奔騰潮涌的大灣區,如何通過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搭建聯通全球的“動脈”
2021年12月31日,一列滿載糧食、卷鋼等貨物的集裝箱班列,從南沙港車站徐徐駛出,發往湖南、江西、重慶等地。這一天,南沙港鐵路正式建成開通。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項目,南沙港鐵路是首條進入南沙自貿區境內的客貨雙線鐵路,也是服務泛珠三角與廣大內陸地區鐵路貨運聯系的重要通道。
不久前的2021年12月10日,贛深高鐵開通正式運營,為中部地區連接大灣區城市群提供了一條更加便捷的融通之道。
白云機場、深圳機場的上空,來往世界的客機此起彼伏;鹽田港里,吊機緊張有序地在巨輪上裝貨卸貨;從大灣區開出的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創歷史新高……穿江過海、上天入地的交通,成為灣區鏈接全球資源的“動脈”。
《南方》雜志記者統計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19年,包括廣州白云機場、香港機場、深圳機場等在內的大灣區機場群的旅客吞吐總量突破了2.2億人次。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灣區城市群機場的總客運量仍突破1億人次,接近其他世界三大灣區客運量的總和。
同時,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4個位于珠江兩岸的港口已邁入億噸大港行列,廣州港、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躋身全球前列。
一流灣區,需要一流交通支撐。
進入“十四五”時期,加快完善大灣區互聯互通,拓展對外運輸通道仍將是重點—完善廣佛—深港、廣佛—珠澳以及跨珠江口通道布局,聯合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樞紐集群。
除了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已建成通車,當前還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在全面提速—深中通道、獅子洋通道、黃茅??绾Mǖ馈⑸徎ㄉ酵ǖ赖慕ㄔO緊鑼密鼓,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讓“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實現,同時珠三角的主要機場還在紛紛擴建或者新建。
“內聯外通的交通網絡,不但日漸消除灣區內部的阻隔,而且也進一步為大灣區連接全球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對《南方》雜志記者分析道。
開放吸聚全球科創資源
2021年10月,中國散裂中子源捕捉中子軌跡的利器—多物理譜儀向全球開放。
位于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不僅為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平臺,也為聚集高水平人才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陳延偉對《南方》雜志記者說。
近年來,中國散裂中子源與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等共建相關聯合實驗室,加強在專才培訓、科研和設備等方面的合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先后服務全球超過2600個用戶,完成重要原創性課題超過600項。
深化粵港澳合作,是大灣區的一項核心任務。而科技創新是大灣區密切合作的一個關鍵主題。
建立公開、公平、便利的科技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機制;立足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基礎和需求,加快建設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鼓勵境外科研機構、跨國公司等在廣東設立研發總部或區域研發中心……
在廣東的政策設計中,流露出強烈的推動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的意圖。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中國深圳—香港—廣州地區位居第二,僅次于日本東京—橫濱地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逐漸躍升為世界級創新帶,與硅谷101公路、波士頓128公路遙相呼應。
大灣區下好創新“先手棋”,科研合作正激發出融合聚變效應。
在林江看來,隨著開放互通的區域創新體系逐漸形成,全球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粵港澳大灣區,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的輪廓將越來越明顯。
以規則對接實現灣區融合
2021年12月2日,“灣區社保通”正式上線。
“有了社保,以后我可以放心地在這邊工作了。”來自香港的暨南大學學生滕運剛購買了社保。其實,他不是飲“頭啖湯”者—截至2021年10月底,港澳居民在粵參保27萬人次。
隨著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一些制度性藩籬正逐步取消,人員、貨物、資本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開放灣區釋放出澎湃活力。
未來如何進一步緊密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被擺在了重要位置。
“大灣區在基礎設施聯通和科技、產業、社會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未來更需要在軟規則的銜接上發力。”林江說。
廣東“十四五”規劃中,“推動與港澳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以規則銜接為重點推進粵港澳合作”“加快探索建立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推動實現更高水平開放”等多處表述,強調了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重要性。
這意味著廣東將從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創新發力,加快探索與港澳乃至國際的規則對接,以大灣區為載體推動更高水平開放。
《南方》雜志記者了解到,接下來,廣東將繼續實施“灣區通”工程,聚焦食品安全、環保、旅游、醫療、交通、通關等重點領域,以點帶面、深入推動三地規則銜接—大灣區的規則銜接,是一個多領域的銜接。從市場準入、標準認定、產權保護、政務服務等方面的接軌,到簡化港澳投資審批、職業資格和行業標準互認,廣東將推動大灣區加速構建對標國際、開放一體的灣區大市場。
在林江看來,在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過程中,大灣區具備條件繼續深化改革,在標準規則對接上先行示范,不但將進一步增強對外開放門戶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探索出更多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的經驗。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