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遼寧盤錦遼河口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3月都會陸續迎來大批遷徙北歸的候鳥,它們在此棲息覓食、繼續北飛;有些會留下來筑巢繁衍。年復一年,這些遷徙的鳥兒們,也見證著濕地生態環境的大變化。
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得天獨厚的濱海濕地環境,吸引著400多種野生動物和300多種鳥類棲息繁衍。每年從3月開始,保護區逐漸迎來候鳥遷徙高峰。這段時間,也是攝影師張明最忙的時候,一年里有100多天,他和愛人就蹲守在這里拍攝。從2007年開始,15年里,他們用鏡頭記錄下了280多種鳥類。
攝影師 張明:整個保護區都保護起來了,來的(鳥)都早了。黑嘴鷗這時候每年是剛來,現在都開始陸續進場了,進繁殖地了。
每年,在保護區遷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鳥超過百萬只,包括丹頂鶴、白鶴、灰鶴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70多種。和攝影師張明一樣,密切關注著今年候鳥遷徙的還有在保護區工作了33年的李玉祥。
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 李玉祥:像黑嘴鷗這種瀕危鳥類,經過近30多年的保護,繁殖種群的數量將近10500只,基本上增加了接近十倍。
鳥兒不僅是人類的朋友,也是自然生態環境的晴雨表。盤錦擁有濱海濕地392平方公里,處于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水生態系統的交匯處,也是全球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驛站。可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圍海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使濕地天然植被大面積損毀,近岸海水受到污染,斑海豹、黑嘴鷗等珍稀物種棲息、覓食的面積在不斷減少。
盤錦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主任 李成?。涸瓉磉@一片都是養殖池塘,總共有1202個。每一小格是一個池塘,面積從100畝到80畝不等。養殖戶把池塘建立起來之后海水已經進不來了,由于餌料和藥物的投放,影響了整個生態環境。我們動用16個綜合部門對整個區域進行了恢復,把自然海岸線增加了17.6公里,自然生態得到了恢復,實現了人退鳥進。
598戶養殖業戶全部退出,2000多個養殖設施被拆除,三年時間,盤錦完成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如今,濕地長出了堿蓬草,生物物種逐漸增加,目前,自然保護區也在持續進行淡水疏浚工程,貫通生物洄游通道。
隨著生態環境逐漸好轉,盤錦濕地鳥類名錄由原來的269種增加到現在的302種,這里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黑嘴鷗繁殖地和丹頂鶴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