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過度宣傳日漸風靡,一些活動、會議動輒需要全媒體、立體式報道,一些工作不僅要開專欄、還要設專題,不烹制出一套全媒體新聞大餐,似乎就顯得不夠重要,氛圍就不夠濃厚。
(相關資料圖)
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器,是社會的風向標?;诠ぷ餍枰?,恰當的新聞宣傳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把握好時度效,僅僅是為了宣傳而宣傳,甚至連基本的新聞規律都不遵循,這樣的新聞盛宴不僅不會產生正向推動作用,還會造成公共資源浪費,最終淪為新聞剩宴。
歲末年初,各種報道任務紛至沓來。一位媒體部門負責人向筆者吐槽,需要同時推進的全媒體報道專欄專題多達十幾個,報道機組都“拉不開栓了”。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資源是否存在濫用現象,由于無法精準統計,客觀上難以界定。隨著網絡時代來臨,傳播效果瞬間變得直觀透明,每一條新聞的點擊量、點贊數、轉發量,相關數據一目了然。
尤其是在海量用戶的融合傳播時代,一些用戶喜愛的新聞稿件,點擊量10萬+已經成為常態。而一些指令性、配合性的新聞報道常常成為點擊量差的“重災區”,表面上濃墨重彩、熱熱鬧鬧,實質上無人問津,點擊量往往不足千計,更有甚者難以過百。
與專業新聞媒體相比,一些機關單位的政務新媒體平臺閱讀量更差。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烹制的新聞,最終淪為無人訪問的“擺設”,既無宣傳效果,又無便民作用,純粹浪費資源。
這種現象隱藏很深而難以發現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為什么大家對這種公開的資源浪費視而不見、緘口不言?原因就在于慣性思維在作怪,認為媒體的功能就是宣傳造勢,調門高點、報道多點不算什么事。實則不然,“筆尖上的浪費”危害不淺。
于媒體而言,大量的無效宣傳直接造成新聞采編、傳播渠道等公共資源浪費,與此同時,還將弱化主流媒體的宣傳功能,讓肩負輿論引導職責使命的主流陣地進一步失去吸引力,逐步淪為“僵尸媒體”。
于社會而言,當前已經是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用戶獲取信息渠道日趨多元。如果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的傳播基調和訴求長期分離對立,不僅直接挑戰公眾對社會的認知,而且容易導致社會階層分裂對峙、政府公信力嚴重受損、黨的執政基礎腐蝕削弱。
過度宣傳造成“筆尖上的浪費”,說到底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在作祟,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實實的落實。早在2012年,中央出臺“八項規定”,明確提出要改進新聞報道,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十年過去了,加強作風建設已經深入人心,但新聞報道過度現象仍需高度警惕。
新聞是以價值為導向的,新聞價值高,就該大張旗鼓報道,反之則應棄如敝屣;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是一說一,是二說二,不能違背新聞規律,貪圖形式、華而不實。新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會眾樂樂,而不是獨樂樂。
那么,新聞報道的“度”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雖然抽象,答案卻具象地呈現在新聞報道的取向與成效之間。一問初衷,是工作需要,還是沽名釣譽;二問對象,是認可贊同,還是厭惡反對;三問效果,是孤芳自賞,還是人見人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若要新聞盛宴不再淪為剩宴,需要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價值觀,旗幟鮮明地向“筆尖上的浪費”說“不”。
凌寒 夫成 吉珂
責任編輯:王旭偉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