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喬布斯發明iPhone的那個光頭離職了。
好吧,再啰嗦一次:蘋果現任首席設計師Jony Ive,早些時候宣布將從蘋果離開,創辦自己的設計公司LoveFrom。不過雙方這算是藕斷絲連,就算Jony離開,蘋果仍然會是新公司的第一個大客戶。
很多人說,這個男人改變了工業設計。但還有很多人選擇性地遺忘了,大師干活兒也有犯錯的時候。
First at Apple
牛頓2
這是個特別能檢驗出代溝的產品。除了對蘋果歷史了如指掌的狂熱粉絲外,很少有人能說出它到底是什么:它帶有一根手寫筆,和一片單色的紅外觸摸屏。可以通過內置軟件書寫備忘錄,處理郵件,管理日歷,以及當作計算器來用。但最重要的是,牛頓內置了移動版的辦公軟件,還可將處理完的文檔從牛頓中導出。對當時的商旅人士而言,還算有點用處。
相比1代牛頓,Jony Ive設計的2代產品優雅了許多:屏幕前的蓋子,增加了開機的儀式感;手寫筆也被改成了兩段彈出式,在保證手感之余,被巧妙地收納進了轉軸處。他的心血也沒有白費:憑借二代牛頓,Jony Ive拿到了IDEA金獎、工業論壇設計獎、德國設計創新獎、由I.D. Design Review頒發的單類最佳獎項,并且被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很可惜,在它短短6年的生產史中,牛頓一直沒能找準自己的定位。美妙的設計并不代表高昂的銷量。曾經的蘋果和后來的錘子,都反復地證明了這一點。1996年,被掃地出門的喬布斯重回蘋果,第一件事就是殺死了這個不知所謂的產品線。
公眾對這件事的反響不一,盡管現如今的多數媒體都會說,這是個正確決定。但當時的牛頓愛好者們可不這么想。他們中甚至有人舉著牌子,跑到蘋果總部去抗議。也有人說,喬布斯恨透了他的前任,職業經理人(aka.糖水販子)約翰·斯卡利。因此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摧毀這位前任留下的遺產……
沒人知道喬布斯“作案”的真實動機。大眾唯一知道的是,喬布斯此后對手寫筆深惡痛絕。
或許是出于對牛頓的厭惡,彼時的喬布斯出門四處搜羅設計大師,對自家工作室里這個年輕人并不在意。感覺飯碗不保的Jony Ive決定毛遂自薦,把當時自家團隊最好的設計作品,印成了一本圖鑒拿給喬布斯。
工作保住了,他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透明探索
什么露背、半透、換殼、多色……,Jony Ive 20多年前就玩到頭了。
喬布斯回歸后,很快拿出了著名的“四格戰略”:專業/大眾——臺式/便攜。而iMac,就是一臺面向一般消費者的臺式機產品。
而喬布斯對此的要求是:“好看的讓人想舔一口。”
Jony Ive不負眾望。盡管處于售價和定位考慮,iMac被確定為塑料材質,但喬納森的團隊很快決定,讓外殼做成半透明色。并將內部結構也做了精心設計——甚至包括電路板上的屏蔽罩。Mac產品每一代的拆解圖,都讓人贊嘆它精巧規矩的內部做工。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基因從第一代iMac開始就一直流傳下來。
這是第一款由Jony Ive親自上臺解說的蘋果產品,也是這位設計師第一次走入公眾視野。
他當時甚至還沒禿。
初代iMac賣瘋了。半透明的它是如此性感,以至于成為了蘋果文化符號的一部分。即便在20年后的今天,還有廠商以此為主題,為iPhone推出紀念款式的保護殼。
它唯一的翻車之處在于鼠標:為了配合iMac的風格,它的鼠標被設計的又大又圓。極差的手感讓不少用戶抱怨連連。蘋果很快在下一代的設計中改進了鼠標的設計,但眾所周知,這絕不是Jony Ive最后一次在鼠標上犯錯。
i-Devices
前屏、芯片+電池、后殼……這種今天稀松平常的三明治結構,在初代iPod誕生時還是激進的“極簡主義”。
iMac引領了一股多色+透明塑料的設計潮流,但在iPod身上,Jony Ive決定從多彩轉向黑白。一方面,這是為了配合接下來的新款iMac和iBook。但Jony Ive后來透露了第二個原因:黑色塑料做的產品,讓拿著它的人看起來像個書呆子。
設計團隊對產品的主導權也在此時開始顯現,即便外觀要求蓋過了耐用性也在所不惜:iPod用了不銹鋼材質的后蓋,而且是鏡面不銹鋼。對一臺在口袋里天天反復摩擦的隨身設備而言,這么脆弱的后殼簡直就是災難。
而且iPod不能換電池。要知道那可是2001年,電子設備能換電池可是天經地義的標配。對今天所有遭遇過電池健康問題的iPhone用戶而言,iPod這個設計大概算得上是萬惡之源。
不管怎么說,iPod最終就這樣上市了,帶著那個舒服到爆炸的轉輪,和在那個512M都能叫“超大內存”的時代,大到讓人感覺塞不滿的5GB微硬盤。極佳的使用體驗,蓋過了iPod在外殼上的小小“缺陷”。磁帶和CD的時代很快步入了終結。
iPod的設計語言也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的iPhone、iPad:金屬制的圓潤后殼、三明治結構、不可拆卸的電池設計……感謝喬布斯和Jony Ive的偏執,否則今天市場上,要有一大票手機殼、充電寶廠商丟掉飯碗。
Jony Ive對全世界的影響也從此開始:iPod發布后,盡管其他廠商沒能抄走轉輪操作,但它的按鍵排布幾乎成了業界標配。iPhone走紅后更夸張,甚至發展到了每一年iPhone的外形、材質、關鍵設計,都會遭到其他廠商異常病態的模仿。至于iPad,則干脆從誕生那天起,就是平板電腦領域的事實標桿。
如果說喬布斯賦予了蘋果靈魂,那Jony Ive就是給蘋果創造皮囊的人。
后喬布斯時代
客觀地講,圍繞蘋果產品的設計爭議,即使在喬布斯時代也一直都存在。但隨著這位靈魂人物的離世,和蘋果產品線的日益龐大,大眾對蘋果產品的質疑與日俱增。
iPhone 6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突出的背部鏡頭、尷尬的天線白帶……讓無數果粉大呼丑拒。但就算在設計上“有所”妥協,而且又丑又容易彎,它仍然是蘋果史上最熱銷的iPhone型號。截止停產,iPhone 6在5年時間里一共賣出了2.4億臺,簡直是全球大型真香現場。
然而Jony Ive似乎并沒有吸取這個“把金屬產品做的太薄會被掰彎”的教訓,新一代iPad Pro又進坑了……
還有更尷尬的呢。
2015年,蘋果發布了三款產品:第二代Magic Mouse、Apple Pencil,以及為iPhone 6/s系列打造的Smart Battery Case背夾電池套,畫風可謂一個比一個驚悚。
對的,就是這個“蘋果藥丸三件套”。
2代Magic Mouse延續了蘋果在鼠標設計上差不多每代都翻車的優良傳統,不僅完全不考慮人體工學和握感舒適度,還極具創新性地將充電接口挪到了底部。每次充電,你都需要把它整個翻過來,然后保持這個姿勢給它充電。
而且,朋友們,它沒有充電指示燈。你只能在電腦上查看它的剩余電量,但你要用電腦,就得先把鼠標拔下來……好在官方宣稱,這玩意兒續航還不錯。撅屁股充電的儀式也就半年來上那么一次吧。
Apple Pencil也延續了這個充電姿勢詭異的設計思路。盡管包裝里附帶了一個Lightning母對母轉接器,但你要用的時候絕對找不到這東西。然后每次充電和配對,你都得拔掉它的筆帽,然后在iPad的屁股上就這么插著……
至于Smart Battery Case么……就是又大、又沉,而且還有一塊巨大的方形突出。如果說前兩個還有基于顏值原諒他們的理由的話,Smart Battery Case除了真心有需要的重度果粉,我真的想不到會有什么人去買。
哦對了,前兩個設備都沒有充電指示燈,但這個殼子卻有,而且設置在了平時看不到的保護殼內側:
2015年可能真的是蘋果的災年,除了上面的三件套,這年誕生的蝶式鍵盤,也同樣是追求極致輕薄而犧牲了可靠性的噩夢產物。在用戶長時間使用后,會出現死鍵、卡鍵、連擊等等現象。
盡管修修補補已經到了第4代,可蝴蝶鍵盤的可靠性,依然是MacBook產品揮之不去的最大夢魘。
再見,Jony Ive
盡管他在蘋果工作了27年,但說Jony Ive是蘋果設計的靈魂,或許有些言過其實。畢竟喬布斯死后,無人再能像他一樣,在設計、功能和可靠性之間做出最終的平衡。蘋果產品無可爭議地進入了“另一條通道”。
何況母公司的經歷更加向世人表明,好的設計就像金字塔尖。沒有牢固的基礎,再漂亮的產品也只能是一場災難。
這幾年的蘋果,已經出現了此種危險的苗頭。不管是容易彎的iPhone、iPad,還是讓人操碎心的蝴蝶鍵盤……毫無疑問,在工業設計上,Jony Ive的才華絕非常人可及,但對蘋果公司而言,最重要的領路人,早已經仙逝了。
時至今日,Android廠商……至少是絕大多數Android廠商,都已停止了對蘋果產品的瘋狂模仿。這或許是果味設計不再全球領先的一種昭示。而隨著Jony的離開,新人的加入。這間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矗立了43年的消費電子巨頭,也是時候找尋新的朝向了。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