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以“吾即潮流”為宣傳標語的三星Galaxy Z Flip 5G折疊屏手機正式開售,手機屏幕上下折疊如同化妝盒一般的造型以及旗艦芯片的升級,讓不管是“吾即潮流”的字面含義還是“5G潮流”的諧音含義都看起來名副其實。
當然,是不是潮流這事兒,三星說了不算,產品也說了不算,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是消費市場來做最終的決定。三星Galaxy Z Flip 5G的折疊造型都是產業尖端技術的代表,會不會在近十年成為流行趨勢,除了技術能否進一步完善、成本逐漸降低以外,能不能催生消費者新的需求至關重要。
折疊屏很難成為手機形態的最終結果,當然也不是過去發展經驗的全部凝結。縱觀手機形態的發展,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有趣歷程。但看似雜亂的發展,實際上仍有規律可循。
01 從大哥大到智能手機前夕,造型從大到小樣式各異
從大哥大開始的直板設計
1983年10月,美國第一個商用手機電話被撥通,撥通這個電話的設備是DynaTAC 8000X,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的第一款手機。這款手機重2磅(1磅≈0.45kg),通話時間僅半個小時。4年后,摩托羅拉3200進入中國市場,基本就是DynaTAC 8000X的小版本升級。這款手機就是當初家喻戶曉的“大哥大”。
機如其名,“大哥大”是當時身份的象征,同時縱觀手機形態發展,其個頭和重量都是“大哥”級別的。也許有朋友會問:這電話雖然能移動了,但是也不便攜啊,就不能做輕一點?實際上,這已經是發展優化后的結果,1946年貝爾實驗室電話公司演示的第一臺民用汽車移動電話,重量是36公斤。1973年,摩托羅拉前高管馬蒂·庫珀測試的移動電話,重量也有1.13公斤。
隨著技術的發展,讓移動電話更加便攜成為了行業發展的共識。比如1995年第一款進入中國大陸的GSM手機愛立信GH337,重量只有220g,機身尺寸僅130*49*24mm。
后來,內置天線設計開始逐漸取代外置天線,漢諾佳CH9771就是第一款采用內置天線的手機。
但不管重量和體積怎么發展,這類設計有一個明顯的特征:上邊是屏幕下邊是按鍵,造型以實用為核心。雖然后來這樣的設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為是最基礎的款型,但當前流行的直板式智能手機證明了這種設計的實用意義。
從揭蓋到翻蓋,實用兼顧便攜
隨著手機體積的縮小,用戶可以將手機放進兜里,如何讓手機更適合這樣的使用場景就成了重要的設計課題之一,比如揭蓋設計可以保護按鍵不被誤觸,典型機型為摩托羅拉8900。
后來,手機的重要組件組件向著可以揭開的“蓋”轉移,比如將聽筒、屏幕、攝像頭逐漸都搬到“蓋”上,這就是后來廣受歡迎的翻蓋手機。經典機型摩托羅拉V3,不僅翻蓋上擁有內置大屏,還搭載了外屏。同時,這款經典機型也實現了輕薄的夙愿,機身縮窄到了13.9mm,整機僅重95g。時至今日,摩托羅拉最新推出的折疊屏手機Razr仍然有這款翻蓋手機的影子。
推滑蓋讓小更小,讓大更大
1998年,西門子推出了第一款滑蓋手機SL10,但這款手機并未在國內銷售。2002年,諾基亞7650才將這種設計形態帶到了國內消費者的視野中。這種設計可以將數字鍵盤隱藏起來,讓手機看起來更加小巧,使用鍵盤時推滑出來即可。
當然,這種設計也可以讓屏幕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比如一代經典機型諾基亞N97,不僅讓用戶獲得了大屏體驗,還可以在需要時推滑出全鍵盤用以信息輸入。這樣的設計思路甚至延續到了當前的全面屏時代,通過推滑隱藏前置攝像頭等必要部件來進一步提升屏占比。
當然,除了上述的三種主要形態外,在手機發展的歷程中還出現了許多奇奇怪怪的造型,比如屏幕翻蓋扭轉、屏幕翻轉等設計。甚至到了移動終端設備技術成熟的后期,有的廠商將手機做到手指大小。這樣的手機實際上已經不再完全貼合作為通話工具的普遍性體驗需求,手機也逐漸跳脫僅為工具的單純屬性。
02 智能手機時代潮流反向發展,簡約和大成趨勢
十年前,我們會把4英寸屏幕的手機歸類為超大尺寸屏幕的手機,感覺手機屏幕的尺寸已經發展到極限。但每年的新手機面世,我們印象中的大尺寸都會被重新定義。
其實這樣的發展也不難理解:智能手機時代手機不再僅僅是電話,它承載了娛樂影音甚至是生產力的屬性,屏幕自然也就一寸大一寸強。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之前手機那么多造型設計都被直板設計所代替,屏幕觸控讓推滑鍵盤失去意義,傳統意義上的翻蓋除了讓手機更厚更重以外,存在的價值就僅存于情懷了。
后來,折疊屏技術逐漸成熟,也就出現了我們文初提到的三星Galaxy Z Flip 5G這類折疊屏產品。這種形態的出現實際上允許了兩種設計思路出現——
1、在屏幕尺寸相同的情況下,手機可以更小更便攜
典型案例就是三星Galaxy Z Flip 5G。這樣的設計傾向實際上跟之前的翻蓋手機意義類似,只不過是之前的翻蓋手機是降屏幕和鍵盤折疊在一起,而現在的折疊屏是將屏幕折疊在一起。通過折疊可以讓手機尺寸更小,更加便于攜帶。
2、在機身尺寸相同的情況下,屏幕可以更大
當前的游戲影音娛樂以及生產力,都要建立在一塊大屏幕的基礎上實現,屏幕更大,娛樂屬性越強,生產力越高。但目前智能手機屏幕的7英寸已經達到極限,屏幕再大,手機的便攜屬性會受到顯著影響。而屏幕折疊則可以將大屏幕的便攜問題完美解決,典型機型三星Galaxy Fold。
如果按照屏幕越大越好的思路,當前的單軸折疊屏也不會是手機形態的終態,多軸的折疊屏,或者說是能折疊幾次的造型可以讓更大的屏幕便于攜帶,這樣的設計才是更加長久的未來。進一步說,XR設備也可以讓用戶獲得更大的屏幕,或者更科幻的創造人機接口將設備接入大腦意識,讓人機交互隨時存在,當然這都是更加遙遠的事情。
03 從大變小再從小變大,形態進化不止技術驅動
單從手機形態來看發展,推動進化的首要因素就是技術進步。比如最開始的大哥大很難做小,就是因為技術水平有限;折疊屏形態能夠有效提升設備的便攜能力,這整得益于折疊相關技術的突破。
但有趣的是,手機形態的設計也并非完全基于技術發展水平,有時候也會“開個倒車”,而且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大哥大的技術過時很久后,仍有手機模仿大哥大的造型進行設計;
非智能手機時代,手機本來可以做到在可掌控范圍內屏幕做到更大、續航做到更好,但仍隨著潮流的發展仍然越做越小,甚至嚴重影響了交互和續航;
智能手機時代,為了讓屏幕更加“全面”,手機廠商選擇放棄原本已經非常成熟的正面指紋,改用背部指紋和側面指紋。
如果只有一兩個案例,說明可能是個別廠商的情懷偏向,但這樣的“開倒車”行為能成為行業共識,這就變得耐人尋味了:技術的發展不就是為了讓人類享受到最好的使用體驗么?為何明明有更好的體驗設計卻棄之不用?
這個問題的突破口,或許正在于:在特定的市場背景下,這樣的設計可以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有趣的是,消費者的購機標準有時并不完全是對使用體驗的考量,他們會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選擇自己認為好的產品。也就是說,除了產品體驗外,消費者的心理因素也是手機形態設計需要考量的一大方面。
其實消費者的心理因素影響購機的例子非常常見:相同價格的產品,消費者就有可能選擇設計更加貼近時尚潮流的;相同配置的產品,消費者就有可能選擇更貴,但是附帶其它文化符號的,比如明星代言、IP聯名等。
當然,這樣的心理因素考量需要審時度勢,這也是為何要強調“在特定的市場背景下”的原因。廠商需要考慮消費者當下的心理偏好,滿足當前的個性化需求,超前或者落后的心理因素考量反而適得其反。
舉個例子來說,前后雙屏的設計確實可以帶來全新的玩法,但市場接受度并不高,這一點從雙屏手機的推出數量就可以看出來,而這或許正是理念過于超前的原因造成的。在不少消費者的認知中,后面多一塊屏幕會分散使用手機的注意力,甚至還會給選擇困難癥人群帶來到底用哪塊屏幕的困擾;再比如如果現在推出大哥大造型的手機,大哥大對于現在的主力消費人群來說已經是明日黃花,沒什么情懷可言,自然也不會受到市場的青睞。
所以,在做手機設計時對消費者心理因素的考量必不可少,這樣才能讓產品被更多消費者接受,實現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對當前心理因素的考量也讓手機設計的創新謹小慎微,這也正是當前的手機行業總給人一種創新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