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云原生’一樣,‘AI-Native’本身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設計理念。而百度提出AI-Native確實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近日,在采訪中,百度集團副總裁侯震宇如是說。
在他看來,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已經開始應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和能力,所謂的“被AI所賦能”,包括智能家居領域、金融領域和智慧交通領域等。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應用已經正式進入到了AI時代。
“過去的很多年,互聯網的服務在早期的時候是面向單機做的系統,后來以云計算為基礎誕生出云原生的理念,現在整個行業已經全面進入到了被AI所賦能的創新大趨勢。” 侯震宇表示,“整個行業的應用都會直接面向AI Native來做,為了更好地適應已經來到的AI-Native新階段,百度智能云率先在業界打造出AI-Native服務架構。”
什么是“AI-Native”
侯震宇強調稱,“AI-Native本身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設計理念。”
“第一代云計算是面向虛擬資源托管;云原生是第二代,它把資源托管的生產環節放在了云上;而AI-Native下面有一系列的產品和產品集合,以及解決方案。”他進一步解釋稱,“AI-Native的基礎設施不是一個純粹AI的東西,它是面向基礎設施、基礎架構的理念,它能夠更好地讓AI的能力賦能到業務當中,而業務仍然是在云計算平臺上。”
據了解,AI-Native架構分為四層:首先,是云基礎設施層。包括芯片、AI計算集群、高速互聯網絡、智能數據中心等,可以提供高性能的AI算力。其次,是工程平臺。包括有自主研發的飛槳平臺、數據智能平臺、云原生平臺、云邊端一體平臺,讓整個開發過程簡單、易用、高效。再次,是AI應用開發平臺。在云基礎設施層和工程平臺的支持下,助力企業實現云能力和AI能力深度融合,最大化的發揮出云計算性能,實現與視頻、區塊鏈、硬件等生態的鏈接,讓客戶享受到端到端的應用開發全流程體驗。最后,百度智能云把自己多年的產業智能化實踐經驗,總結為三大方法論,包括有互聯網架構、數據智能、模型工廠。
以對智能視頻云2.0的賦能為例,侯震宇闡釋了AI-Native智能云計算架構。“傳統視頻云主要提供內部分發的通道型的服務,在AI-Native階段,智能視頻云平臺2.0具備AI原生環境,從視頻通道分發、到內容結構化分析、4K、8K的高清視頻,諸如AR/VR的沉浸是體驗,以及內容生成的全棧云計算服務都具備AI能力加持。讓視頻畫面更‘極質’,讓視頻分發及生產更‘極智’,從而進一步挖掘視頻的潛在價值,引領視頻行業智能化變革。”
百度提出AI-Native的“水到渠成”
侯震宇認為,企業要想做數字化的變革,想用AI來賦能,一定會對原有的IT系統做變化和升級。但這個升級并不是那么容易,它伴隨著企業內組織、文化和經營理念的變革,而這就需要比較成熟的方法論來支撐。
“AI-Native的提出則成為行業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也是百度水到渠成的一個結果。”他告訴記者,“百度很早就在AI上進行投入,通過讓AI賦能自己的產品,百度到現在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教訓,也希望能夠給很多客戶帶來效率上大的提升。”
侯震宇解釋道:“比如,我們為了做GPU優化付出了大量的代價,需要很高深的技術;而優化以后整個數據流還需要等待,導致這個核心環節變慢;另外,大的業務機構搭不出來也是一個關鍵問題。百度經歷了這個過程,然后思考如何更好地讓AI落地,發揮出來它的價值,然后,我們把整個一套業務架構全部做出來,到今天才正式提出‘AI-Native’理念。”
他坦承,“百度提出來這個理念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并不是突然講出來的或者絞盡腦汁想出來的。”
如果說AI-Native是百度智能計算的核心關鍵,那么,自主、開放則是另外兩個關鍵詞。據悉,在AI-Native新架構下,百度發布兩大自主智能計算產品,新一代云基礎架構百度“太行”和自研的云原生數據庫GaiaDB(蓋亞)。
據介紹,“太行”(彈性裸金屬服務器V2.0)是基于百度自研的硬件虛擬化技術,全新構建下一代云基礎設施,在擁有彈性靈活的云計算基礎上,實現物理服務器高性能的計算能力。GaiaDB(蓋亞)具備自研高性能內核,性能上相當于原生MySQL的8倍;實現計算與存儲分離,單集群的存儲容量可以輕松擴展到128TB;提供極高的數據可靠性保障,主從秒級切換,企業級高可用;此外還有極高性價比,在相同規模下,成本只有商業數據庫的1/10。
最后,侯震宇總結道:“我們會讓業務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再推你一把。首先這個大的環境我們要搭建起來,AI-Native的核心就是面向更好的AI賦能的大的基礎設施,是我們設計的一個理念,要讓AI開發的環境能夠一體化,而不僅僅是我們某一個AI的能力、算法和平臺。”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