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索要“帶孫費”,要的是什么?
近日,一起案子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一位老人與兒子兒媳對簿公堂,原因在于老人索要“帶孫費”, 要求兒子兒媳支付16年來的撫養費28.8萬元。法院在綜合考慮老人照顧孫女的時間、精力和開銷等因素后,最終酌定孩子父母應支付老人10萬元的“帶孫費”。與此案類似,一些年輕人因為工作繁忙等原因,生了孩子后都丟給父母,由老人帶孩子。
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以后,許多老人還不得不在高齡之下“重操舊業”,有的背井離鄉到子女處幫忙帶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年北漂”。在這些家庭中,有的子女基本甩手不管,全由老人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一些老人不僅勞心勞力,還要貼錢帶孩子,因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家庭矛盾。
啃老型
父母甩手不管 老人貼錢帶娃
再過兩個月,冬冬就要上幼兒園了,忙碌了三年多的冬冬奶奶也可以喘口氣了。
從冬冬出生到現在,奶奶就從老家來到了北京,與兒子兒媳擠在一套60平方米的一居室中,客廳里的單人床是她每天休息的地方。“孫女基本上是我帶大的,她現在就愿意跟我睡,一起擠在單人床上。”
冬冬的父母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孩子基本上就交給了奶奶。“房子不大,爺爺過來的話就更沒有地方了,只能靠我一個人。”
周末時,冬冬父母仍舊保持著多年的習慣,兩個人要外出看一次電影,而冬冬則仍舊要由奶奶照看,這也讓她難有休息的機會。
在冬冬所住的小區中,每當天氣晴好時,便有很多孩子聚集在院子里一起玩耍,而帶孩子的絕大多數都是老年人。
冬冬奶奶也時常與其他老人一起聊天,聊聊家常,也說說辛勞。冬冬奶奶了解到,多數的子女會按月給老人生活費,多則六七千,少則兩三千,以供日常開銷所需。每當聊到這里,冬冬奶奶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兒子很少給她生活費,相反,她的退休工資基本上都貼補到了兒子家的日常開銷中。對于兒女的“適度啃老”,冬冬奶奶和老伴還都能接受,但是不僅受累,還要貼錢幫著帶孫女,這讓老人“從心理上還是有點不舒服”。
但是,為了減輕兒子兒媳的壓力,避免出現家庭矛盾,冬冬奶奶仍是選擇繼續維持現狀。每天要給孩子做三頓飯,還要簡單收拾一下,帶孩子在小區中玩耍,冬冬奶奶的生活從早上開始就排得滿滿當當。“基本上就是圍著孩子轉,實在沒有辦法了,就煮點餃子對付一頓。我現在就盼著孩子去幼兒園了,白天才能有機會稍微調整一下。”
憋屈型
兒媳要求太高 老人又累又苦
橙橙奶奶在從老家來北京看孫女快兩年時間里,婆媳間因為帶孩子而產生的矛盾也不斷出現。在身體疲憊不堪的同時,橙橙奶奶心理上也覺得憋悶委屈。
橙橙媽休完產假后,奶奶就一直幫忙帶著孩子,但是兒媳心里對婆婆帶孩子一直不太滿意。在兒媳看來,奶奶的一些帶孩子方法都是“陋習”。
為此,兒媳打印了一摞帶娃攻略,要求婆婆按照攻略上的方法科學帶娃,白天忙碌一天的橙橙奶奶只能在晚上戴著老花鏡,在攻略上勾勾畫畫。而當面對兒媳的一些“過分”要求時,橙橙奶奶會回一句“她爸從小就是我這么帶大的”,便轉身回到房間。“很多時候感覺傷心、憋屈,自己偷偷掉眼淚。看到兒子在中間左右為難的時候,自己又很心疼,只能維持著現狀,幫著他們把孩子帶大。”
為了恢復身材,橙橙媽在產假后期便開始練瑜伽,照看孩子的重任從那時起,幾乎就落到了孩子奶奶身上。
橙橙奶奶每天做著蛋羹、肉泥、水果泥,變著花樣地做輔食。晚上睡覺的時候,孩子明明已經合上眼睛,可是一往床上放就哇哇哭喊。“我自己休息的就不好,身體累心里有時候覺著憋悶,晚上常常后半夜才能睡。”
除了帶孩子外,一有時間,橙橙奶奶還得見縫插針地收拾房間,讓凌亂的房間恢復整齊潔凈。
兒媳對自己態度上的轉變發生在不久之前,橙橙奶奶有事要回老家幾天,短短四五天時間,讓兒媳體會到了婆婆的重要。
家里變得一片狼藉,做輔食、喂飯、洗洗涮涮……讓橙橙媽忙得不可開交,開始熬夜帶娃,等橙橙睡著后,自己猶如已經失去了靈魂的肉體一般癱軟在床上。
從老家回到北京后,老人開始收拾房間,橙橙媽也得到了解放,態度上也有很大的改變。“兒子后來跟我說,她體會到了帶孩子的不容易,也感覺到了我付出的辛苦。”
無奈型
70歲再次上崗 心有余力不足
天天爺爺已經72歲,每天下午都要去幼兒園接天天放學,奶奶則需要去接已經一年級的姐姐。
爺爺奶奶將老大帶大后,兒子曾經與父母商討要二胎的事情。“當時我們老兩口都比較反對,我們不重男輕女,另外我們的年紀也確實大了,實在是帶不動了。”
但是,結局并未像自己想象的那樣。不久之后,兒媳懷上了二胎。年近70歲的爺爺和奶奶,只得再次“上崗”,成為帶娃的主力。
在天天爺爺看來,自己與老伴在身體與年齡還尚可的時候,曾多次催促兒子要小孩要趁早,但是結婚多年的兒子與兒媳并不著急。當自己年齡逐漸增大后,老大出生了,老兩口仍舊可以應付。而當天天出生的時候,老兩口真的感覺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要不就不生,要生就連著生。”
老兩口也曾私下商量過是否要請一個保姆,為了給兒子兒媳省錢,自己出保姆的費用。但是在幾番思量后,老兩口還是決定自己再堅持堅持。老大出生后,大多數時間都是兩位老人帶,從喂奶、換尿布到生病看醫生,爺爺奶奶都親力親為。但是,當天天出生后,爺爺奶奶已經沒有那般精力去照料了。
“現在的生存壓力大,年輕人不得不花更多時間在事業上打拼。帶孩子也成了老年人的事情。”天天爺爺坦言,如果自己甩手不管,于心不忍又擔心兒子兒媳的工作和身體受到影響。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與天天爺爺的想法類似,多數老人在帶二孩的時候,心情較為復雜。雖能體諒兒女的難處,希望盡量幫他們,但是個人身體、精力等原因,也導致自己難以承受帶二胎的壓力。
如今,天天奶奶已出現了失眠、焦慮的情況。因為睡眠不足,導致身體機能下降。“每天感覺自己頭昏腦脹的,體力和精力都跟不上了。”
【專家點評】
老人幫忙帶孫 是情分而非本分
東四環附近的一家幼兒園門前,接孩子放學的人群中,七八成的比例為老年人。接完孩子后,便馬不停蹄地奔向課外班。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孩子成了每個家庭的常態。在解放了年輕家長的同時,也成為老年人無形的“枷鎖”。
而一些老年人在帶孫的同時,也面臨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壓力,因為帶娃的理念和方式不同,家庭矛盾等也因此出現。
在關注老年問題與維權的北京律維銀齡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盧明生看來,從法律層面上講,祖父母、外祖父母沒有撫養孫輩的義務。但現實中他們卻成為撫養孫輩的主力軍,替代了父母在撫養子女中的位置。子女需要正確看待老年人帶孫的問題,老年人也有選擇帶或者不帶孫輩的權利。“傳統觀念中,老年人帶孫成為一種慣例,多數的老人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都毫無怨言地幫助子女帶孩子。本應休閑自在的晚年生活,被辛苦勞累而取代。”
盧明生表示,從情理層面上講,老年人并非撫養義務人,因此帶孫輩只是自愿幫忙。父母作為孩子的撫養義務人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而不應讓老年人因此不堪重負。在老年人自愿幫助子女的前提下,子女應該心懷感激,而非因此成為“甩手掌柜”。年輕人把孩子推給老人撫養,屬于一種“啃老”現象。“老年人帶孫是情分,而不是本分。不應對老人實施道德綁架,給他們套上精神枷鎖。”
橙橙媽對婆婆的要求不再那么多,開始理解婆婆的辛苦付出。“對于婆婆的付出,感覺到很知足,以前同事都說‘你有個好婆婆’的時候,自己卻沒有太多感受,現在感覺到滿頭銀發的老人還在為我們帶孩子,這其實真的是一種幸福。”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