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丫、壓……”特教老師王興鵬把3張同音字彩色小卡片放到桌子上,并將每組詞讀兩遍,童童(化名)戴著助聽器認真聽著發音,指向卡片,每次童童指對一個卡片上的讀音,一旁的媽媽譚錦(化名)總會豎起大拇指,若是錯了,她輕輕搖搖頭,微笑著對童童說,再認真聽一遍。這樣的互動,是童童和媽媽每天的“必修課”。
“按理說,三歲半說話是很好的,可我發現女兒說話不如之前了。”譚錦的女兒已經7歲了,在三歲半時,媽媽發現孩子對語意理解能力越來越差,就到醫院就診,經過系統檢查后確診“聽神經病”,目前階段治療有許多不確定性。孩子已經配戴助聽器1年多了,在這期間,譚錦每天堅持陪著童童進行語言康復訓練,令她感到最欣慰的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比以前好了。只要能看見進步,我就會堅持下去。”
在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聽力康復科,特教老師王興鵬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大學期間主修語言康復訓練,實習期間就接觸了多種類型的殘障兒童,如腦癱、自閉癥、言語發育遲緩等語言殘障兒童,越接觸內心越有一種責任感,越是對這份工作更加熱愛,更加堅定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針對性、個別化的教學計劃。”王興鵬說,聽覺口語法教學是一門聽覺言語康復訓練課程,起初,個訓是簡單的一對一,現在是一對二,家長也要進行輔助操作,這樣可以加強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包括情感上的溝通都有良好的作用。
“耳蝸的發育很神奇,在孕早期,耳蝸的發育就已經接近成人。”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聽力康復科主任醫師郝劍萍說,由于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全面啟動,對聽障患兒做到了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早期康復,兒童聽力康復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所在的科室也已具有從聽力篩查,到聽力診斷,以及后續的聽力干預、聽力康復技術,目前已經完成了48例語后聾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并對其進行有效的聽覺言語康復訓練。
當前,老年聽力損失越來越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據資料顯示,聽力損失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比53.6%,老年聽力損失或多或少地導致老年人言語交流能力、情感和社會交流、認知能力、避險能力下降。
“沒有聽力就無法獲得言語。”郝劍萍倡導,對新生兒聽力持續重視的同時,也要加大對老年群體聽力康復的關注,聽力是學習語言和發展認知能力必須具備的條件,正常的聽力是語言學習的前提,從而更好認識社會,認識事物。
郝劍萍建議,保護好聽力,除了重視先天性耳聾的預防,還包括:避免近親結婚,加強遺傳咨詢;避免長時間接觸噪音;加強孕期保健,避免病毒感染;防止濫用耳毒性抗生素;積極治療各種中耳炎;有計劃地開展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聽力檢查,及時發現聽力問題,及時治療。(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