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廣州,陽光明媚。陳義成老師開著他的七座商務車,在大學城接送他的航拍隊員們。這是他們疫情之后第一次集體外出活動。在嘻嘻哈哈的嬉鬧聲中,他們來到大學城一片翠綠的大草地上,開始了他們的航拍訓練。
他們,是平均年齡70歲,看上去卻只有50歲狀態的“年輕人”;他們,是不但能用盡先進設備去拍攝,還能把視頻做成大片的“影像達人”;他們,是退休后不滿足于老有所樂,還希望能老有所用的一群樂齡長者。
在他們眼里,航拍是“上帝的眼睛”,能讓他們的視野變得開闊,心胸變得開朗,而把拍回來的鏡頭做成大片,能讓他們把美的世界和人文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傳播正能量。
有趣!新手上路三次“炸機”
假如你以為無人機這類潮物都是年輕人的專利,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擁有更多財富和更開放的心態,他們不再受限于家庭,而是樂于學習、發展興趣愛好、活出自我。
陳義成老師帶領的團隊就是這樣一群時尚長者。無論是他們的的裝備,抑或他們的精神狀態,都很難看得出來是平均年齡70歲的長者。在訓練活動中,他們每個人都是裝備齊全。包括無人航拍機和根據不同場合隨身攜帶的高級攝影器材等,往往是拖著行李箱前行卻又樂此不疲。
他們手持遙控器,不斷地推動著按鈕,一架一架灰色或白色的無人航拍機在空中做著各種飛行拍攝,一會旋轉,一會定格,一會高高升起,一會又來個低空飛行,隨著飛機方向和位置的變換,手中操控器的屏幕上也出現一個又一個驚艷的鏡頭,引起不少路人旁觀,而當他們發現玩航拍的竟然是一群長者時,更是驚訝。
“我今天教他們的是徒手接飛機,因為有些地方不適合無人機降落,所以要學會用手去接,而又不會被螺旋槳打傷”,全友樂老師一邊做著示范一邊告訴記者。原來,玩航拍不但要學會操作,就連降落都有學問?
說起第一次玩航拍,長者們就會說起很多笑話,還會互相揶揄。84歲的劉桂熙老師,手里拿著一部先進的迷你航拍機,正準備起飛。他告訴記者,這是他買的第一步航拍機,之前都是老師和同學們借給他玩。“一開始我很猶豫,怕年紀這么大學不會,但是他們都搶著把航拍機借給我玩,玩著玩著就中毒了哈哈”。
還有一些學員剛開始玩的時候,每一次飛機飛出去都提心吊膽,生怕飛機收不回來。他們當中,有人三次把飛機摔到了水里,也有人玩著玩著就把飛機給“毀”了,按他們行話說,叫“炸機”
飛機沒了怎么辦?再買!每次換新機都是因為“炸飛”或摔機,不得已換新機,更多的則是因為每次新出的機子功能更強大。無人機技術更新快,有時一年不到就更新換代了。而隨著個人航拍技術的提高他們會希望有更好的裝備來確保創作,于是每次都是像“追星”一樣追著買。
當記者問道,會不會因為“追星”而被扣上攀比的帽子時,人稱“大叔”的胡錫麟卻另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就像現在已經沒有人用以前的傻瓜機來拍照一樣,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用更先進的設備做出更好的作品,這是一種追求,當然也要量力而行。“
在隊員中威望頗高的陳老師,曾經在老干大學影像班任教多年。而這一教,就讓他和這群“同學們“結下了不解之緣。據陳老師介紹,這一群影像發燒友平均年齡近70歲,在老干大學學了幾年后不肯罷休,想在影像制作方面更上一層樓,于是一直跟隨陳老師到現在。”他們很可愛,也很有正能量,我愿意和他們在一起,所以帶著他們成立了一個影像藝術俱樂部。影像俱樂部里又自發派生出專玩航拍的“飛行大隊”、專玩gopro小型攝像機的gopro研討群等,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集結,享受快樂的退休生活”。
玩得開心不難,玩得有意義才最珍貴
也就幾年的時間,在陳老師的帶領下,在老隊員的帶動下,這只航拍隊伍從七八個人發展到近三十個人,技術上也與時俱進,無論在遙控技術、航拍視頻創作上,還是在影像后期制作上,團隊的整體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們當中有人考取了無人機操作專業駕駛證書,有人從“炸機”菜鳥成長為航拍高手,有人可以用手機同時應用幾個不同的視頻軟件,還有人可以剪輯出被電視臺正式播出的專業水平的大片。低成本、大制作,在他們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老有所樂也許容易,老有所為則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是陳老師帶著他的團隊,卻做到了!據陳老師介紹,這幾年來他們在廣州、從化等地成立影像拍攝基地。促進當地文化交流;多次組織社會性活動,每逢節假日還自發組織小團隊,進行現場拍攝采錄,例如花市,社區活動,甚至大型晚會的直播現場,都留下他們孜孜以求、不辭勞苦、樂在其中的身影。最重要的是 ,他們從學習到實踐,把影像藝術從單純的審美愛好提升到向社會提供技術應用上,免費拍攝制作老人教育課程,傳播正能量。
“他們每個人都有六七十年的生活經歷,現在可以用影像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動態地表現出來,不但愉悅了身心,開拓了眼界,更加有益社會。“
跟隨鏡頭看盡人間冷暖
這些年,盡管影像藝術俱樂部的長者會員們足跡已經踏遍世界,最遠的甚至去到南極北極,但對于他們來說,活動的目的已經從單純 “玩得開心“,升華到了”玩得有意義“ ,帶著親朋好友甚至不認識的人,用小鏡頭看世界的美,和世間的人情。
在他們拍攝的作品當中,有隨著鏡頭看名勝古跡的風光片,有介紹廣州本土文化的人文片,有表現家庭生活的暖心片,還有反應晚年生活的家庭片、藝術展示、扶貧片、宣傳片、現場直播……,但無論什么內容,都是樂觀向上,正能量滿滿。
“我們不光是玩,而是希望在玩的過程中做些有意義的事情,用我們的鏡頭,更好地去欣賞世界,更多的了解世界 “。對于陳老師的期望,隊員們非常認同。
玩航拍才一年多時間的徐建昌告訴記者,每次獨立拍攝和制作出一個片子,都很有滿足感和成功感。但航拍帶給他更重要的,是助人的快樂。
“我們做的一個紀錄片,被廣州圖書館收藏,為文化傳播做了貢獻,我們真的很開心”,“我們不可以掌控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和深度。拍攝和制作有意義的片子,這種精神上的收獲是其他愛好無法替代的”。
在這個團隊里,正能量隨處可見。陳老師的妻子黃女士,是一位車禍導致高位截癱的長者,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也無法想象她竟然能夠操控航拍,而且還能夠自己獨立完成后期制作。陳先生多年來的不離不棄,也使得學員們心生敬佩,對他們夫妻倆尊敬有加。
“2018年10月,先生帶我和他的學員們一起出去訓練,當時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學會,但是大家都不嫌棄我,兩位老師還手把手教我“!自從學會了航拍,黃女士的生活視野才放大了。
除了黃女士這樣的身殘志堅的長者,還有家庭曾經遭遇不幸但樂觀面對的長者,甚至還有身患絕癥,但在伙伴幫助下調整心態積極生活的長者。
他們,走近山川河流,深入平凡生活,用影像感受神州大地的美麗,用鏡頭定格時代。他們不但忽略了年齡,克服了艱辛,陶醉在光影世界,而且在每個鏡頭的背后都保留著多少美好的回憶,和助人的快樂。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