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6日是第9個“中國房顫日”,主題是“關注房顫,預防卒中”。作為我省唯一的心血管病專科醫院,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以下簡稱“廈心”)擁有我省唯一的心血管內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每年要接診大量房顫患者。該院心內四科主任常棟醫生昨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半數以上房顫患者沒有明顯癥狀,容易漏診;無癥狀不等于無危害,房顫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者還可以發生血栓栓塞、心臟衰竭等并發癥,最嚴重的并發癥為腦卒中。有房顫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議找專業醫生檢測評估,發現異常及時接受規范化治療。
老齡化年輕化并存,房顫人群增長快
常棟介紹,房顫多見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壓、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患者年齡越大,房顫發生率越高。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仍呈上行趨勢,加上人口老齡化,房顫患者會不斷增加。而且,過去20年,胸痛中心建設在全國鋪開,胸痛急救綠色通道建立起來,大量急性心梗患者被挽救回來,這些患者出院后,隨著年齡增長,有的轉為慢性冠心病患者或心衰患者,這兩類患者群體也是房顫的高發人群。這些因素都導致房顫人群快速增長。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房顫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其發病正呈現年輕化趨勢。“近幾年,我們接診了不少中青年房顫患者,各行各業都有。生活方式不良的青少年,如肥胖、嗜酒等,都是未來房顫高發人群。”常棟說。
半數患者無明顯癥狀,可致中風心衰
常棟指出,人們對房顫有很多認識誤區,普遍對其危害了解不足。約一半房顫患者沒有明顯癥狀,所以患者容易忽視,醫生容易漏診。特別是陣發性房顫,有時發作就幾秒鐘,很多患者雖然每年體檢,但心電圖等檢查未能捕捉發病時的異樣,非常容易漏診,患者因此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規范化治療。
“房顫無癥狀不等于沒有危害。就像癌癥,很多癌癥早期沒有癥狀,其實危害巨大。”常棟表示,房顫最大的危害是引起腦卒中,也就是中風。心臟亂跳,會導致心臟內部形成血栓,栓子隨著心臟泵血進入全身血管,形成很多小的血栓,這些血栓和血管中的血小板等物質結合在一起,好比一顆母彈衍變為很多子彈,形成更多更大的血栓。這些血栓隨血管游走,堵到哪里就引起相應的組織器官功能障礙。比如,堵住腎臟血管,引起腎功能下降甚至尿毒癥;堵住肢體血管,嚴重時導致肢體壞疽;堵住腦血管,則導致中風。房顫患者中風發生率是無房顫患者的5倍;未經規范治療的房顫患者發生中風,致殘率高達50%,致死率達到25%。
房顫還有一大危害,便是心衰。心臟長時間不規則快速跳動會導致和加重心肌勞損,心臟逐漸擴大,心功能下降,最終導致心衰。心衰和房顫互為因果,房顫時間越長越容易心衰;心衰又使得房顫更頑固,治療更棘手。
早診早治,
越早發現越有可能根治
常棟強調,房顫要早診早治。“很多患者中風后才重視房顫治療,只能算亡羊補牢。我們提倡未雨綢繆,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我們的心臟。”
如何才能早期發現房顫?常棟提醒,房顫容易漏診,建議專病專治。以廈心為例,廈心作為首批中國房顫中心之一,開設了專門的房顫門診,可開展專業檢測評估、治療、慢病管理等一條龍服務。建議有房顫危險因素的人群,如中老年人群、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心衰、心臟瓣膜疾病、有房顫家族史、腦梗塞、平時有心慌癥狀等,及時就診專業醫生檢查,減少漏診。
一旦確診為房顫,無論有無癥狀,都應接受規范化治療。首先,評價血栓栓塞(包括中風)風險,對于中高危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療。抗凝治療包括兩種,抗凝藥物或左心耳封堵。
常棟介紹,針對房顫本身的治療,有三種選擇:(1)藥物治療,但很難根治房顫,患者心臟會越來越大,逐漸走向衰竭;(2)導管消融治療,是唯一有希望根治房顫的方法,近幾年導管消融技術取得長足發展,陣發性房顫90%以上可治愈,持續房顫70%以上可治愈,越早發現,越容易根治;(3)對于長期心衰、心臟超大、不易根治的房顫患者,可以選擇消融房室結聯合生理性起博方法,達到改善癥狀和保護心功能的目的。
除了預防中風、治療房顫意外,房顫患者后續的慢病管理也很重要。比如,房顫患者即使做完導管消融手術,也不是萬事大吉,出院后還要積極糾正睡眠呼吸暫停、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降低復發,改善預后。
名詞
房顫即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是指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喪失,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通常表現為不規則且很快的心率。中國房顫發病率約為0.77%,患者總人數超過1000萬,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記者 楚 燕)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