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按照廈門的傳統習俗,端午節家家戶戶門楣要倒插艾葉以避邪蟲,人們吃粽子,賽龍舟,滿滿的節日儀式感。過了端午,吃完粽子,廈門的氣候便少了些反復無常,真正步入盛夏。
廈門的粽子一般有咸粽和堿粽兩種。堿粽是由浸泡的糯米拌堿包裹,煮出來顏色金黃透亮,散發著誘人的堿味。堿粽一般放涼了吃,蘸著白糖或蜂蜜,細細品味,米粒軟糯筋道、清涼爽口,甜入心田。堿粽有助消化,廈門人喜歡拿來當早餐和點心。咸粽也叫“燒肉粽”,要趁熱吃,同安的燒肉粽最為有名,因為真材實料,包裹著真情厚意。
在我記憶中,我家只包過兩次粽子。第一次是請姑姑來包,父母親打下手。包粽子程序繁瑣:粽葉先浸泡兩三天,其間得多次清洗;糯米提前浸泡至米粒發白;配料豐富,需準備海蠣干、香菇、鵪鶉蛋、花生米、酸筍、板栗、芋頭和豬肉。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大方塊,上鍋用糖和醬油炒上色;余下的醬汁用來炒拌糯米和花生米,以提味增色。各種食材處理妥當后,分別盛放;綁粽子的繩用的是天然苧麻,系在可受力的地方,方便拉扯。
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了包粽子之法,“取竹葉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三言兩語,輕描淡寫,其實,包粽子哪有那么簡單!粽子要裹成立體四角,沒點真功夫是不行的。我見姑姑將兩片粽葉略錯開相疊,盤成斗狀,先放一勺糯米,再依次往里添加配料,再填上糯米壓實,順勢蓋上粽葉,靠手勁捏壓,塑成四角;最后,抓取邊上的麻繩,單手借力緊緊綁住;整個過程熟練靈活,一氣呵成,一會兒麻繩上便系上了一串串粽子。我們全家老少輪流上陣,依葫蘆畫瓢,奈何看似簡單,做起來卻是不易,能成功的寥寥無幾。
因為姑姑的幫忙,我家第一次包粽子還算成功,新鮮出爐的粽子油光泛亮,小角尖尖,煞是可愛。趁熱剪開麻繩,剝開粽葉,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糯米的軟糯、芋頭的松綿、花生的香美在舌尖里翻滾,各種配料的濃郁香味讓人應接不暇,鵪鶉蛋的Q彈嫩滑、板栗的綿香可口,酸筍的酸爽脆嫩,還有軟爛的五花肉,全然沒了油膩之感,入口香甜。這個粽子口感豐富,味道鮮美,令人意猶未盡。
美味的粽子不能獨享,母親留下幾個,便分贈親朋友鄰品嘗。第二年,在我們的央求下,母親繼續請親戚來家幫忙,可惜我們還是沒能學會“包”的技巧。此后,家里便沒再包過粽子,那美好的味道便定格在童年,成了舌尖上的記憶。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