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為00后的我們出生在如今二十一世紀強大起來的中國,有幸處于太平盛世,可謂是今年北京高考作文所說的“生逢其時”。
不僅如此,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00后應該過著很是幸福自由快樂的日子,但好像事實不盡然如此。
作為一位00后,今年我也邁入了二十的門檻。樂天派的我好像也感受到了如今00后的“憂慮”。
我們的確生在一個極好的時代,乘著互聯網的快車的我們看得的世界更多更大,于是我們向往著網絡里曇花一現的精彩,我們有了各種各樣的想法。
我們享受著這樣的文明成果,但是卻開始擔心自己永遠也到不了心中的詩和遠方。
互聯網
讓我們看到了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
剛剛吃完飯刷刷朋友圈:
一個17歲的女孩出書了,還是遠房親戚。
我感嘆:哇塞,好厲害,17歲的時候我只會刷卷子。
一個高中時候的小姐妹曬出她抖音萬粉的證明,還有一張V臉腹肌馬甲線的自拍。
我擦了擦口水:這要練多久才能練出來啊,這也太自律了,是我羨慕不來的生活。
還有在國外留學的初中同學曬出自己的旅游潛水時的照片……
連續拿三年第一的優秀學長又看了一本新書,我看到他讀書筆記寫了一摞……
朋友圈一溜兒刷下來,心里的酸泡泡咕嚕咕嚕越冒越多,焦慮也就冒了出來。這還僅僅是認識的朋友分享生活,在平時刷到的短視頻里,比這要令人羨慕得多的生活更是遍地都是,光鮮無比。
生活在這樣環境里的我這樣的普通人,怎么能不擔心自己的未來,怎么能不焦慮呢?
生活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是蜜糖也是砒霜。
互聯網短視頻讓我們知道了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月入過萬,985,211,出國,旅行,潛水……顯得刷著短視頻的我是如此的“一無是處”。
作為00后,我們了解的信息是以指數型瘋狂增長,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都未曾經歷過的變數。
以我們的大腦,想要從這千億計的碎片式信息中找到合適自己的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情啊。
可是在這新時代的我們已經了解到世界是如此的多彩,怎么能偏安于那一隅之地?
正如一位零零后所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我曾見識過他的美麗,可是我卻沒有能力去觸摸它”。
互聯網
讓我們過早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
互聯網有時候在販賣焦慮,比如各行各業已經飽和、學歷貶值等等言論屢見不鮮,競爭壓力太大,焦慮便無可避免。
還有之前有關于“內卷”和“躺平”的爭論泛濫于網絡,對于“離不開”網絡的我們來說,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
所有人都能通過互聯網,看到整個社會的現狀,以及他們將來進入社會所要面臨的挑戰。在這樣發達的網絡下,00后不止是與身邊的人競爭,而是與所有同一個互聯網時代的人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我們過早感受到了競爭和社會的壓力,要做“內卷”和“躺平”的選擇,而有的壓力其實是在現實中感受不到,在互聯網及其算法的推薦下,體驗及極其深刻的。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00后的對手在互聯網的平攤下就沒有上限”。
如何化解互聯網帶來的焦慮,
活在當下?
根據阿凡提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公布的《00后互聯網學習行為報告》來看。
中國的00后每天使用手機的平均時長為2小時15分鐘,城鎮00后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達到82%,遠超歐美發達國家。這從側面說明00后對互聯網的熟悉和依賴程度遠超其他年代的人。
互聯網讓我們看到的光鮮亮麗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沉迷于那些“光鮮亮麗、膚白貌美”的人,所以會容貌焦慮,身材焦慮……但是現實的東西比互聯網上看到的要復雜的多。
所以化解焦慮,應該適當地遠離互聯網,投身于腳踏實地的現在,做好現在可以做好的每一件事,這個世界很大,我們很渺小,我們應該知道我們能做的不多,但我們可以把能做的做得更好。
比如在期末周即將來臨的時候,放下手機,短暫地離開互聯網,拿起書本和筆記,在圖書館,認真地投入地復習,懷抱著一個目標,簡單純粹充實,就會很快樂。
我們的焦慮來源于我們看到的太多了,能做的太少了,知道的太多卻無法改變,就很容易不快樂。
我的奶奶天天開心的就是找到了母雞生蛋的窩,買到了一個又大又甜的西瓜。過得簡單又快樂。她是活在當下的,我們總是放眼未來還覺得一片灰暗。不該這樣不是嗎?
所以我們應該多關注自己當下的生活,腳踏實地的過好現在,才能為未來想要的生活打好牢固的基石!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