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爐燒餅這門手藝,我在這里做了39年。如今集鎮上只有我在做,明知道沒有大錢賺,也舍不得丟手,因為很多人就好這一口……”8日上午,在邗江區楊壽鎮臨街的草爐燒餅作坊,店主人吳文江一邊忙碌一邊說。
竹匾里,一只只色澤金黃的草爐燒餅香氣誘人,不時有食客在門口停下電動車和私家車,打探剛出爐的燒餅賣什么價錢。上午十時,已過了生意的高峰期,吳文江系上圍裙,從面缸里取出已發酵好的面團,案板上撒上一層干面粉,開始扳面團,做面坯。然后用稻草在爐子里升火,等爐子里的溫度達到一定的火候,把做好的面坯一只只放進去。
“我家做草爐燒餅,從爺爺年輕時就開始了,我父親也做了一輩子,到我手上已做了三代人,算起來有一百年出頭了。只不過,我爺爺、父親那時在東關街上做,我現在是在楊壽集鎮上做。”吳文江緩緩地介紹,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初中畢業曾經到集鎮鄉辦廠做過一年工。在廠里打工很辛苦,工作時間長不說,忙碌一個月工資也只有不足三十元錢。“下了班回到家,我骨頭像散了架,動都不想動了。老父親就勸我,不如回家做草爐燒餅吧,雖然也辛苦,但收入總比打工高一些,時間上也自由。”
打那時起,他就在這個行當干了。如今57歲的他算得上是元老級的“烤餅大叔”了。民間有一句話,開店容易守店難。店面小,用不起工人,就由他和老伴兩人打理。平時,凌晨三點鐘他要來店里扳面發酵。五點多,老伴安排好家里人的早餐,就來幫忙。他們倆一個做餅坯,一個打理草爐,約20分鐘后,一爐燒餅就出爐了。
臺上一刻鐘,臺下十年功。看起來誘人的草爐燒餅,做起來并不容易,從面粉發酵到燒餅出爐,要經過八道工序。
“雖然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但要保證出爐的燒餅保持應有的色香味,該有的工序一道不能少。”吳文江比劃著說,一般情況下,一人制作生坯的同時,另一人要先點起準備好的草料,將爐膛燒熱,溫度到時,壓低明火,留有整團的無煙紅火團,此時用濕布或草把抹去爐壁上煙灰準備貼餅。貼餅時,要先洗一下手,然后將餅坯伸入爐膛內貼上,整套動作一氣呵成。餅貼滿左、右、頂四周,然后挑火焐火,待餅坯由薄變厚,鼓成饅頭狀,表面呈金黃色后,此時也正好火燒盡了。制作人一手持長柄鐵鏟,一手舉長柄鐵網兜伸進爐膛,鏟起餅落,兜滿倒出,干凈利落。
據史料記載,草爐燒餅又叫“大爐燒餅”,《夢溪筆談》中稱其“爐丈八十,人入爐中,左右貼之,味香全美,乃為人間上品”;民國年代的才女作家張愛玲在散文中對其贊賞有加。該燒餅在揚州、泰州、南通、鹽城等地知名度較高。楊壽老百姓稱,早年民間有產婦坐月子,往往用其和豆腐皮做成美食,供產婦滋補。民間,草爐燒餅和楊壽豆腐圓、活珠子等一起,成為鄉土文化符號,深深地刻在“老揚州”食客的記憶深處。
吳文江不會講那些斯文詞兒。但當年老的、年輕的食客們從主城區找過來買草爐燒餅,總讓他心生感動。“就沖這份情結,就得好好做,不能讓這門手藝在我手里失傳。”他說。(記者高寶亮)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