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食客真不少
每天釀制500多斤糯米的量,下午2點就賣光了
悶熱的夏日午后,一絲涼風都沒有,但科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前卻排著長隊。“老板,給我來兩份大碗酒釀加豆沙,再來一袋方元宵。”食客一邊熟稔地點單,一邊擦掉剛冒出來的汗珠子。幾平方米的小店里,3名工作人員正有條不紊地裝酒釀、包元宵。
下午2點左右,酒釀已經賣完,但來買酒釀的顧客卻不見少。“今天又沒買到,看來明天一大早就得來。”熱得滿頭大汗的鄒先生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家里人都說這家店的酒釀好吃,他是特地從江寧趕過來的,可惜來了幾次都沒買到,有點失望。
看著顧客失望而去,店主楊三姐挺不好意思的。“夏天熱,酒釀很好賣。每天上午8點開門時就有不少顧客在排隊了,加上現在還接了團購的生意,所以下午很快就賣光了。”楊三姐表示,做酒釀的就她和妹妹兩個人,每道工序都是純手工,一天也就釀制500多斤糯米的量,再多就忙不過來了。
其實,釀制酒釀一點都不簡單。把泡好的糯米挖洞釀制、把釀好的米酒分瓶裝好、把煮開花的紅豆打成細沙……每一步都由楊三姐和她妹妹分工完成。為了維持最佳的發酵溫度,無論寒暑,家里的兩臺空調都是24小時運作。
堅守老味道23年
每天凌晨3點半起床,堅持純手工釀制
回想起1998年剛賣酒釀那會兒,楊三姐很是感慨。“那時候在家沒事做,就想著做點小生意。因為家里人都挺愛吃我做的酒釀,于是就試著賣酒釀。”剛開始,三輪車是她的流動攤位,走街串巷時總會吆喝上幾句“賣酒釀,酒釀來咯”。后來,她在科巷附近尋了一處小攤位,常客多了,生意也有了起色。2020年,附近的菜市場裝修改造,楊三姐就換了個離菜市場更近的店鋪。“現在的店雖然不大,但是裝修、衛生都比以前好。”
雖然攤位從三輪車升級成了小店鋪,但老味道23年來沒變過。不論是酒釀,還是紅豆沙、小元宵,從原料的選取到制作流程,每個環節都和最開始時一樣。“二十多年了還能這么被大家喜歡,很不容易,現在也在教兒子、兒媳做,希望以后能傳承下去。”楊三姐說。
快60歲的楊三姐做酒釀這么多年,每天凌晨3點半就會起床干活。雖然現在市面上不少酒釀是用機器做的,但在楊三姐看來,機器做不出純手工釀制的味道和口感。“好多顧客在我家吃了20多年,味道稍微淡點或者重了,一下子就能吃出來。所以,雖然累一些,但每道工序還是我自己把關,就是為了不辜負大家的信任。”
楊三姐說,相比從前,這兩年明顯感到體力跟不上,自己也想過不干了,但總是不舍得那些愛吃她家酒釀的人,也放不下這個手藝。“大家的喜歡是對我手藝的認可,只要還有人愿意吃,我就會堅持做,用老手藝留住南京人的老味道。”(記者 江楠 杜雪迎)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