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暑假,我帶孩子們去了鄂西北的神農架原始林區。在某景區,除了棧道、標識牌、水文觀測點和小火車等基本的通勤工具外,幾乎沒有其他人造設施,一路上群山環繞,野鴨在湖邊戲水,雜草和野花遍地都是。
遠離各種人為建造的娛樂設施,身處原始林區,孩子們顯得手足無措,感覺無聊、無趣,因為他們一直身處大城市,對游樂場、公園及眾多室內游憩空間產生強烈的依賴,占據他們更多的是現代都市文明,他們很少有機會接觸自然,也沒有人帶他們貼近自然,更沒有人教他們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尊重、熱愛與敬畏自然。故而,錯不在他們,對自然的陌生與茫然是很多都市孩子的通病。盡管如此,自然教育卻不能在孩子們的成長中缺席。
面對巍峨聳立的連綿山脈、綠植密布的原始森林、直插云霄的參天大樹、飛流直下的磅礴瀑布,那些長期沉浸于都市環境中的人的心態與心境會發生變化,會少一些傲慢與浮躁,多一些謙卑與溫潤。
某種意義上,自然扮演著醫生的角色,可以治療一些現代病。原始區域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孩子們徜徉其中,在恰當的引導下,可以學到很多關于生物種群、自然變遷和環境變化的知識,比如一些大江大河就發源于原始山脈某條小溪,水流如何匯集及沖刷地面;不同海拔地區的土壤顏色不一樣、水熱條件不一樣,生長的植被類型完全不同;大山里怎么會有古驛道,古驛道的作用與功能有哪些;深山里為何多古剎,古剎與地方信仰有何關系,等等,這些都是自然教育的重要范疇。
當然,孩子們在假期得空的時候才有機會光顧這樣的原始林區,平日里應該如何開展自然教育?
其一,找機會多回鄉下。不少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鄉下,暑假期間,不妨回鄉下住一段時間,感受鄉村與自然的魅力。在老人的帶領下,認識和熟悉鄉下的各種動植物,了解大米和面條等食品的來源、生產與制作過程;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去河里游游泳,感受自然水域的親切。其二,將《自然》納入中小學義務教育教材系列。聚焦地理、生物、科學等知識的涵蓋,把自然與人工、鄉村與城市、和諧的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等作為重要的教授內容。
其三,原始林區(景區)對中小學生免費開放。從機制體制層面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純正的自然,作為一項公共福利,惠澤全國的孩子們。其四,把建設森林城市、生態城市、園林城市、環境友好型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本目標。保持較高的植被覆蓋率,維持較多的原生態環境,讓尊重和熱愛自然成為廣大市民的習慣。其五,建立更多社區農場或屋頂農場。讓孩子們近距離體驗農耕文化,在自然勞作中學習種植知識與技藝,同時增進社區凝聚力與認同感。
(作者姚華松)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