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廣場舞大媽”占領健身場地一度引發熱議,這樣的現象,有望減少。
近日,國家發改委和體育總局等七部門發文提出目標,要建立1000個左右體育公園,在人口流入多、健身需求大、城鎮化進程快的區域優先布局,并推動體育公園免費開放,惠及不同年齡段人群健身需求,特別是讓“廣場舞大媽”和“籃球少年”不再沖突。
以城市人口規模確定體育公園數量和規模
哪些城市鼓勵建體育公園,建多大?具體建設有什么標準?
國家發改委和體育總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按照人口配置資源的標準,分為常住人口30萬、30萬—50萬、50萬三檔,并對體育公園的建設面積、功能配置等指標予以了明確。
鼓勵常住人口50萬以上的行政區域(含縣級行政區域和鄉鎮,下同),建設不低于10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其中,健身設施用地占比不低于15%,綠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健身步道不少于2公里,無相對固定服務半徑,至少具有10塊以上運動場地,可同時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于5項。
鼓勵常住人口30—50萬的行政區域,建設不低于6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其中,健身設施用地占比不低于20%,綠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健身步道不少于1公里,主要服務半徑應在5公里以內,至少具有8塊以上運動場地,可同時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于4項。
鼓勵常住人口30萬以下的行政區域,建設不低于4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其中,健身設施用地占比不低于20%,綠化用地占比不低于65%,主要服務半徑應在1公里以內,至少具有4塊以上運動場地,可同時開展的體育項目不少于3項。
“按照人口規模確定體育公園的建設規模、功能配置、輻射范圍,是細化實化中央要求的具體舉措,這也是文件的最大亮點,使《意見》出臺后更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近日在國家發改委就推進體育公園建設有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彭福偉解釋,經濟越發達、人口越密集、用地越緊張的地方,體育健身需求越大,健身設施缺口越大。因此,按照人口規模布局,能夠突出人口這個“定位器”作用,使各地清晰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欠賬,指導地方有針對性地補齊健身設施短板。
省份PK江蘇第一,長三角將分布最多體育公園
人口規模標準之外,體育公園建設也有重點。《意見》指出體育公園建設在新建城區優先布局,注重與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相銜接,即結合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以及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聚焦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優先在人口流入多、健身需求大、城鎮化進程快的區域優先布局,推進城鎮留白增綠,推動體育公園拆墻透綠。
這也意味著,城鎮化率高的城市群都市圈將是體育公園建設的重點。南都記者了解到,為確保1000個左右體育公園的任務目標落到實處,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根據人口、縣級行政區域數量、城鎮化率、地理條件等因素,確定了各地建設體育公園的指導目標。
如果以區域內省份來進行PK,江蘇指導建設80個,成為數量最多的省份。江蘇各區域發展較為平衡,縣域經濟較發達。再加上上海、浙江、安徽的數量,長三角也將成為體育公園分布最多的區域;在人口大省中,河南74個,四川73個,廣東72個分列第二、第三、第四名。河北67個,山東66個緊隨其后。
指導目標里,還列出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的體育公園建設數量。直轄市中,北京指導建設14個,天津10個,上海15個,重慶22個。計劃單列市中,大連5個,寧波6個,廈門4個,青島7個,深圳10個。
在深圳,健身不僅是鍛煉方式,也是生活方式。據悉,目前,深圳共有各類體育場地3萬多片,形成“15分鐘健身圈”,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約4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日,深圳首個足球主題公園——福田海濱生態體育公園正式開園,各類體育公園也將為深圳打造國際體育示范城市和國際化公園城市注入新內涵。
作為成渝地區兩大中心城市之一,成都近年來大力推動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著力打造“公園城市”名片,體育公園建設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中央預算重點支持10萬平方米以上多功能多項目的體育公園
哪些地區和項目,將給予資金上的傾斜呢?
“我們重點支持輻射面大、設施完善、功能健全、具有示范性的體育公園建設。”彭福偉解釋,具體從占地面積、綠化率、功能設置等三個方面對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的體育公園的條件進行了限定。即在面積上,支持總面積不低于10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在綠化率上,要求綠化率不能低于65%,在功能設置上,至少要具備開展常規球類、跑步健走、器械鍛煉、兒童游樂活動等4類功能,至少可以同時開展5種運動項目,確保體育公園功能豐富、全齡友好,讓廣場舞和籃球賽能夠在體育公園內和諧相容,特別是讓“廣場舞大媽”和“籃球少年”不再沖突、互不干擾。
彭福偉表示,國家發改委積極支持各地建設體育公園,將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對符合條件的體育公園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對單個項目的支持限額不超過2000萬元。此外,還將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帶動,拓展開發性金融、商業貸款、企業債券等多種資金渠道,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問題。同時,推動各地將體育公園內的體育設施納入市政公共設施養護管理,明確資金安排。“總之,就是多渠道籌措建設、運營和管理資金,確保體育公園建得成、管得好。”
如何把體育公園建得成、管得好?體育公園建好后,會不會把門鎖了?如何做好設施檢修、保障健身設施使用安全?
對此,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邱汝表示,將督導各地落實健身設施屬地管理責任,包括日常維護經費投入、健身設施管理使用、安全運行等。建立健全健身器材管理監督機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各地體育公園健身設施、公共場所全民健身器材抽查中發現的問題予以曝光和督促整改。此外,建好用好國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和公共體育設施電子地圖,將體育公園納入其中進行管理等。(記者 陳秋圓)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