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起,珠江之上,多了一彎“月牙兒”。作為廣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橋,海心橋以開放的姿態環抱市民,不僅提供了絕佳的觀景空間,也架起了為民服務的“連心橋”。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州用活本土紅色資源,踐行為民服務宗旨,從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入手,落實好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等具體任務,打開城市發展新局面,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廣州聚焦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民生建設進一步加強,政務服務進一步便利,社會治理進一步優化,城市實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叮叮叮”,伴隨著一陣清脆的上課鈴聲,學生們魚貫而入,一堂黨課開始了。今年7月,修繕后的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小紅樓”全新亮相,打造成“紅色教育傳承基地”。
100年前,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在這里敲響了上課鈴。陳獨秀、譚平山等人在這里成立廣東的共產黨早期組織,舉辦注音字母訓練班、廣州機器工人補習班等課程。100年后,一場黨史課在這里開講。在位于廣州市第十中學校園內的這座知名建筑里,越秀區委黨校教師帶領學生們回到熱血沸騰的大革命時期,重溫當年烽火。
廣州,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擁有悠久革命歷史,埋藏豐富“紅色寶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廣州統籌推進保護修繕紅色革命遺址,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農講所、東園文化廣場等紅色地標陸續全新呈現。
在做好修繕的同時,廣州還十分注重對紅色史跡的活化利用,讓市民與它們產生共鳴。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遺址打造成“紅色教育傳承基地”,中共廣東區委舊址打造成“體驗式黨課”紅色大講堂……全市9000多處革命文物、83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3個國防教育基地等“活教材”成為了“家門口的紅色學堂”。
“我們以打造紅色文化地標、擦亮紅色廣州品牌、打響紅色之旅名片等為抓手,用好紅色資源,把紅色文化融入城市發展,將紅色基因轉化為城市文明的精氣神。”廣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廣州,移動的“紅色學堂”同樣遍布大街小巷,扮靚了城市獨特的風景線。
20輛“紅色公交”將紅色革命遺址串珠成鏈,打造“四史”宣傳教育移動課堂;“中共三大”主題列車和“奮斗號”紅色專列提供多場景、沉浸式紅色出行體驗……廣州整合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公共空間等資源,建設一批紅色教育基地,推出珠江流動黨史課堂、紅色游船、紅色公交、紅色航班、紅色公園、紅色書店,為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營造沉浸式氛圍。
截至目前,市民群眾到紅色學堂開展革命傳統教育16.72萬場次、2273萬人次,紅色學堂成為廣州著力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的有力抓手。
“在家門口就有接地氣的宣講、展覽,大事小事過來反映情況,他們也都很熱心幫助解決。”市民紛紛點贊。這些“紅色學堂”開進街頭巷尾,打通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也成為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抓手和平臺。
“一下子解決了兩個‘老大難’問題,以后就不用擔心自己在家跌倒,也不用掛念家里的衛生沒人打掃了。”提起廣州推行的家庭養老床位政策,家住荔灣區東漖街芳和花園的芳姨豎起了大拇指。
近年來,廣州老年人口比例持續增加。為滿足困難長者“就近養老”的愿望,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廣州全面鋪開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服務工作,為老年人提供就近“機構化”專業養老服務,進行適老化智能化家居改造,織牢特殊群體的“安全防護網”。
“現在洗漱安心多了!”每天早上8時不到,居住在海珠區沙園街道的80歲劉阿婆便會起床活動。前陣子,街道幫她在家里裝了防滑地板、安裝智能設備后,阿婆覺得生活的舒適度提高不少。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州市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行清單式項目化管理,制定涵蓋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辦實事項目清單1732項,辦好一件件實事,解決一個個問題,成效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
“一線城市生活成本挺高的,繼園東小區讓我有了一份踏實感。”近日,廣州繼園東“工改租”項目迎來首批租客。這是省內首個有合規“出生證”的非住改租賃改造項目,總投資1374萬元,在中心城區供應167套租賃住房。
廣州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問題出發,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截至目前,廣州實施市本級實事41464件,已完成35015件。
黨建引領是確保“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地見效的政治基礎和組織保障。廣州發動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開展“您的心愿、我的志愿”——黨組織、黨員為群眾辦實事“雙微”行動,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
一本書、一雙鞋、一次陪伴、一次看望、一次政策解讀、一場法律援助,微項目、微心愿看似微小,卻是群眾實實在在的需要。
在“雙微”行動的幫助下,因家庭條件困難,一直未能給孫女買新桌子和新書柜的伍奶奶終于實現了心愿。“街道的黨員上門設計、購置、安裝,幫孩子圓了書房夢,再也不用彎腰駝背在小桌前學習,非常感謝他們。”伍奶奶說。
一顆顆小的心愿匯聚起來就是為民辦事的大愛。截至目前,廣州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認領微心愿56899個、完成55400個;認領微項目4505個、完成4222個,涵蓋市民群眾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實現群眾心愿與黨組織、黨員資源有效對接。
走進海珠區洲頭咀公園,刷臉登錄、儲存物品,開始跑步。一路上的識別桿會捕捉跑步的速度、里程、用時等信息,系統還能進行跑步指導。
不久前,洲頭咀公園升級改造重新開放,迅速成為周邊居民熱門“打卡點”。改造后的公園裝上了智慧“大腦”,更契合群眾意愿和需求。
從群眾需求出發,向人民滿意而行,這是廣州為民辦實事的成色和擔當,讓人們看得見身邊美好生活的變化。
環境變美了——廣州高標準新建成碧道222公里,全面消除黑臭河涌,新建口袋公園89個、緩跑徑及園道57.5公里,實現開窗可見綠、推門即是景。
發展更好了——廣州前三季度實現GDP2萬億元,同比增長9.9%,廣汽集團、廣藥集團、廣州建筑等5家企業位列世界500強,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
治理更穩了——廣州發動黨員下沉居住地,推動黨的組織建在群眾家門口、黨員下沉居住地、黨員聯系服務群眾“三個全覆蓋”,實現黨員工作生活在哪、作用就發揮到哪。
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廣州的變化不僅關乎自身,更是世界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城市窗口”。
前不久結束的第130屆廣交會上,廣州城市形象進行了一次嶄新“亮相”。本屆廣交會是疫情下全球規模最大的實體展會,全世界都沒有經驗可參考。5天展期里,近8000家企業參展,其中進口展有歐洲、美國、加拿大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92家企業線下參展。
面向“十四五”開局,廣州主動站到世界客商面前,展現一個面向全球的開放門戶,詮釋擁抱世界的開放態度,為城市吸引更多目光,贏得更多機遇。
年初,在2021第七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廣州一口氣簽下183個項目,投資總額超8600億元。參會的企業代表說,“選擇廣州就是選擇機遇和未來”。
今年7月,廣州率先拿下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首批“入場券”,開啟新一輪消費結構轉型升級變革。
從西往東、由南至北,一座座嶄新商業項目接連在廣州“開花結果”。今年以來,天河廣州環貿中心ICC、增城永旺夢樂城、花都雅樂城等商業綜合體陸續開業,樂高旗艦店、沃爾瑪山姆會員店等多個高端商貿業項目先后落地,廣州高端商貿資源新增總面積超50萬平方米。
從“千年商都”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老城市持續煥發新的城市魅力,一座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國際大都市正“觸手可及”。
在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持續走深走實的過程中,廣州把學黨史與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貫通起來,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奮力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上水平。
廣州北部的花都區梯面鎮,是廣州市唯一的山區鎮。這里90%以上居民是客家人,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結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梯面鎮通過構建“支部—先鋒崗—專業隊”的模式,打造了一支包括10個先鋒崗、4支專業隊、173名女隊員參與、覆蓋全鎮的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志愿為民服務隊伍——“梯面客家嫂”,在疫情防控、防洪搶險、鄉村振興等領域主動為群眾守家園、辦實事。日前,南方日報采訪“梯面客家嫂”黨支部書記吳展紅,了解她們如何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力量。
問:“梯面客家嫂”如何結合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
答:我們做保障村民安全“守門人”。“梯面客家嫂”聚焦群眾需求,耐心講授防汛避險常識和新冠疫情防控知識,定期巡查重點房屋安全隱患,對獨居老人、低保戶等重點人群建立重點人員臺賬,每當收到上級三防部門發出的山洪災害、暴雨預警等信息后,“梯面客家嫂”會在第一時間往來于村道小巷勸離村民,轉移群眾,最多的時候每天需要來回五六趟。今年汛期以來,“梯面客家嫂”組織轉移群眾2次,轉移村民近500人次。
我們做促進村民增收“引路人”。“梯面客家嫂”積極協助做好鄉村旅游規劃,助力農家樂、民宿產業發展。如在紅山村按照“四季花海”的發展理念,引進企業租用村民土地種植花卉,打造更具特色的花田小鎮。村內特色農家樂從過去寥寥幾家增加到20多家,切實解決200多名村民就業。客家嫂還充分利用廣州粵菜師傅工作室平臺,開展廚藝培訓公益活動,統一規范艾糍的制作工藝,提升客家美食水平,促進村民增產增收。
我們做關心服務群眾“貼心人”。“梯面客家嫂”充分利用生活在群眾身邊,工作在村民周圍的優勢,經常與村民聊天談心拉家常,拉近黨群關系。做到凡村民有大疾病必到,凡村民家庭發生大變故必到,凡村民家庭有大糾紛必到,凡村民有要事需求必到,凡重要節日特殊群眾必慰問。同時,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村情熟”的優勢,化解矛盾于無形之中,還以先鋒崗為單位,認領轄區黨員群眾、村居、企業、游客提出的問題并限期完成。此外,還組建山歌文藝隊,組織隊員通過歌舞、快板等形式,向村民宣傳黨的政策、文明新風尚,營造文明鄉風良好氛圍。
問:接下來,“梯面客家嫂”怎樣發揮自身優勢,為群眾辦實事,在推進鄉村振興全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答:我們將繼續當好黨的政策宣講隊、鄉村振興主力隊、為民服務先鋒隊,黨群聯系連心橋,用深情大愛守望家園、守護民心,實現民心聚、共富裕。
在生態保護方面,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集中宣講活動,圍繞垃圾分類、庭院整理、畜禽規范養殖、秸稈焚燒的危害等知識進行宣講,動員村民自覺搞好環境衛生,進一步營造整潔有序、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
在鄉風文明方面,通過客家嫂山歌隊帶動村民學唱好家風山歌,積極宣傳家教家風新思想,弘揚先進事跡,形成良好氛圍、樹立典型,尋找最美家庭等,推動鄉風文明。進一步提高梯面客家嫂先鋒崗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和規范言行舉止、儀容儀表等文明素養,擦亮為民服務黨建品牌。
在基層治理方面,成立“梯面客家嫂”夕陽紅和社工站專業隊,以“一老一小”需求為導向,把“我為群眾辦實事”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用心用情解決“一老一少”的實際需求和問題,為實現“老有頤養,幼有善育”和諧社區貢獻力量。
●率先研發使用居住證自助簽注一體機,實現來穗人員居住證簽注24小時跨區域通辦,首推“一碼通免證辦”,745個涉企業務、130項居民高頻業務一碼免證通辦。
●聯動政法委、公安、應急等部門實現“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增援到位”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最快地鐵——廣州地鐵十八號線首通段開通運營,4個國鐵、6個城際、11個地鐵、6個樞紐建設加快推進。
●建成保障性安居房1.2萬套,完成老舊小區改造項目521個(667個小區),審批加裝電梯規劃1914臺。
●投入1600多萬元為7400多名殘疾人進行家庭無障礙改造,全市無障礙環境改造率達103%、服務滿意率達100%。
●關愛特殊群體,建設“穗救易”服務品牌,打造全市困難群眾數據庫,累計服務居民830萬余人次。
●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雙減”全國試點,全市1294所義務教育學校實現100%開展課后服務。
●編制《廣州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建成頤康中心179間,家庭養老床位突破1.6萬張。
●依托“穗康”小程序、“穗好辦”APP上線社保、就業、法律服務等市民需求高頻事項超1700項。廣州12345熱線創新“一號接聽”、智能派單服務,工單轉派時長從原均1小時縮短至19秒。
●高質量推進“三項工程”羊城行動,培訓粵菜師傅1.6萬人次,家政從業人員7.37萬人次,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4.83萬。
“又來送湯啦,何姨最近健康狀態很好。”傍晚時分,林先生把在家里煲好的湯帶給在六榕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享受全托服務的何姨,便跟工作人員交談起母親最近的身體狀況。
家住越秀區六榕街的何姨,由于今年一次不小心摔倒,導致需要住院治療。為得到更好的起居飲食照顧,她住進了六榕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進行康復療養。
經過一段時間后,何姨以及家人對頤康中心非常滿意,便決定辦理長托服務。“頤康中心就在醫院旁邊,與社區中心也有醫療合作,能滿足就醫理療需求,還能享受到專業的養老護理照料。”林先生表示,這樣的養老機構十分契合他們的需求,“中心離家很近,平時還方便探望,確實是幫了大忙。”
今年2月,六榕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正式運營,面積約1400平方米,兼具社區養老綜合服務功能與機構養老功能,規劃39個機構養老床位。中心還將二層劃分為社區養老服務功能室,設置日間休息室、書畫室、康復理療室等以滿足社區長者養老服務需求。在長者養老房間,還設有護理站,分為綜合養老生活區與老年病養護區。
中心負責人葉煒初稱之為嵌入式養老機構,就是嵌入社區,做一個微小型的養老機構,服務周邊居民,讓老人們留在熟悉的環境。
“每天子女下班后,還可以過來探訪,送點湯水,我們也把這稱之為‘一碗湯’距離的養老機構。”他說,這樣的養老模式受到了不少街坊的關注,現在頤康中心的床位已基本住滿。
作為養老綜合體,六榕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不僅在“家門口”為社區老人提供就餐、托養、康復理療、文化娛樂等“一站式”服務,它還是一家“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為滿足許多生活仍自理,想居住在家老人的養老和家政需求,我們聯合街道共同為他們提供在家就能享受適老化改造、智能化設備、專業化照護的‘三入戶’服務。”葉煒初表示,得益于長護險及家庭養老床位護理補貼,長者們還能享受一定優惠。
今年,84歲的獨居老人陳婆婆,就享受到了家庭養老床位服務。現在家里安裝了緊急呼叫、24小時攝像頭監控、安全扶手、地面防滑等11類智能化適老化設備;并由護理員上門提供包括助潔、助餐、褥瘡護理等24小時生活照護服務。經過兩個月護理,陳婆婆感覺很滿意,“很感謝他們的服務,讓我在家里就能安全幸福過晚年生活。”
目前,廣州越秀區18條街道全部完成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并在全市率先全面推開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全區建成家庭養老床位3203張,實現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00%全覆蓋,年均服務長者百萬人次以上,初步建成“醫食住行樂”五位一體的社區為老服務15分鐘“生活圈”。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