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當中,很多愛貓人士都可能養一只或多只貓為寵物,但貓身上的花紋是怎么來的?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研究論文稱,家貓身上皮毛花紋(如斑紋)的形成是由發育胚胎中的特定分子決定的。
該項研究結果揭示出,相同的皮膚細胞具有不同的遺傳特征,這些遺傳特征之后會讓毛色形成復雜的花紋,這也是體現貓和許多其他哺乳動物多樣性的一個典型特征。
該論文介紹,此前的研究顯示,家貓會在毛發生長過程中出現毛色花紋,相鄰毛囊會在這個階段產生不同類型的黑色素。不過,人們對決定毛囊產生黑色或黃色黑色素的發育過程一直不夠了解。
最新發表論文通訊作者、美國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院格雷戈里·巴什(Gregory Barsh)和同事對家貓的皮膚樣本開展研究,這些樣本取自不能成活的貓胚胎的不同發育階段,他們還分析了組織切片中發現的單細胞基因和蛋白。
論文作者發現,胚胎的基因表達差異決定了毛發生長后期產生的毛色花紋的形狀。他們認為,Dickkopf 4(Dkk4)基因編碼的一個信號分子在此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他們的研究還表明,Dkk4基因在有細紋斑的貓(如阿比西尼亞貓或Servaline熱帶草原貓)的體內發生了突變。
雖然這項研究主要關注家貓,但論文作者認為,該研究結果可能也適用于豹、虎等其他哺乳動物的毛色花紋形成。 (記者 孫自法)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