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鐵路開通首日,廣州和深圳開往老撾的兩條國際班列,打開了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經濟貿易交往的陸路新通道。
從中華文明與中國共產黨,到數字化轉型與國際科技合作,再到高標準市場體系與粵港澳大灣區實踐……12月4日,“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閉幕,此前,來自全球的戰略家、政治家、企業家深入討論,激蕩思想。
從中老“接軌”到讀懂中國,讓國際社會清晰看到攜手合作帶來的貿易便利,真切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的遠大發展前景,深刻體會到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追求。
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的關鍵節點,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的廣東,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窗口——讓國際社會更好理解“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讀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根本走向”。
感受中國脈動
從粵港澳大灣區讀懂大國機遇
首班廣州增城至老撾萬象的中老鐵路國際貨運班列緩緩駛出,僅隔10分鐘后,深圳—萬象“灣區號”中老國際班列發車——跋山涉水越千關,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班列滿載“廣東制造”、攜帶南粵特產、傳遞大國友誼,讓老撾共享中國崛起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紅利。
這是世界期待的開放灣區,也是灣區連通世界的堅定步伐。“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新加坡早就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新加坡前總理、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說。
此前,新加坡在廣州和深圳布局了中新廣州知識城、新加坡—深圳智慧城等合作平臺,新加坡企業將借助這些平臺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在吳作棟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一個基于市場的營商環境和高效的管理體系。
“世界的優質資本、優質技術、優質人才都想進入,不想離開,也無法離開這樣一個平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上,可建立中國南方共同市場,形成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
選擇開放而不搞封閉,選擇互利共贏而非零和博弈——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具體行動,也是中國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生動實踐。
今年,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方案重磅發布,標志著橫琴、前海開發開放再提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駛入快車道,推動有力有效發揮橫琴、前海“特區中的特區、尖兵中的尖兵”的作用。
“一個開放的經濟能夠讓中國依據其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同時,還能夠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幫助遏制國內壟斷力量。”在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將產生乘數效應,緊密的經濟一體化就像微縮版的經濟全球化,里面每個城市都會因為有更廣闊的選擇和新機遇而變得更好。
“通過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能夠實現人與人、商品、資金和信息的便利流動。”在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首席顧問研究員劉劍雄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連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的樞紐。
彰顯中國格局
從“一帶一路”建設讀懂大國主張
國際班列作為聯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的重要交通紐帶,在疫情期間逆勢增長,成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的重要力量。
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看來,綠色創新發展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展理念和倫理支撐。“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致力于綠色創新,是關注人類生產與地球生態平衡的問題,也是關注數量型增長與質量型增長的問題,這事關中國自身發展的能力,以及塑造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聯合國項目事務署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與創新司長李楠援引最近和牛津大學合作展開的一項研究指出,基礎設施狀況影響了92%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她說,目前全世界的基礎設施還不具備應對全球危機的能力。“‘一帶一路’聚焦基礎設施,為支持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重要機會。”
秉承古絲路精神的“一帶一路”正從中國倡議變成全球行動。新加坡駐華大使呂德耀觀察到,連接中國西部與東南亞海運的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旗下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已經被證明是一條可行且有效的新的貿易通途。這條貿易線路,去年貨物流量同比增長了30%。
“一帶一路”推動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一個重要變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丁一凡及其團隊通過調研發現,“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的基礎設施項目,能迅速推動當地城市化進程。“經濟繁榮伴隨著基礎設施項目,要致富先修路,這在全世界都通用。”他說。
“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沿線各國創造需求和就業,推動世界經濟整體復蘇。
巴基斯坦前外交部長胡爾希德·邁赫穆德·卡蘇里熱情洋溢地回顧了“比喜馬拉雅山還高,比海洋還深,比蜂蜜還甜,比鋼鐵還硬”的中巴友誼。他說,“一帶一路”倡議給巴基斯坦帶來了綠色發電廠和混凝土大壩,“中國和巴基斯坦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還將在農業領域進行合作,讓巴基斯坦各種作物的產量最大化。”
事實上,今天的中國,有能力與世界其他國家分享其發展的成果和崛起的經驗。
關切中國走向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讀懂大國擔當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各國人民的前途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加強溝通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倡導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贏的全球大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成為與會專家學者思想碰撞的共同成果。
“21世紀第二個10年,全球大勢的一項最新最重大發展,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正鮮明地提到世界面前。”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和平崛起的歷史要求,同時又包含美西方在內的發達國家再發展的要求,具有全球包容性和高遠前瞻性。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超越歷史、文化、民族、宗教、制度等差異,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凝聚不同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約數,共同呵護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說,從氣候變化、穩定全球金融,再到消除全球貧困、避免保護主義、防止核擴散和大流行病,都需要全球合作,而中國將在很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中國疫苗的年產能已達50億劑。“助力全球抗疫,中國的疫苗已經供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光是國藥就為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供應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國藥集團首席科學家楊曉明透露。
日本AGC集團作為一家百年日企,自上世紀70年代末進入中國已有40余年,見證了中國的經濟騰飛,并在廣州有最為先進的技術公司。“去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們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我們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鼎力支持,全世界有300名來自AGC的技術人員,在有疫情的情況下還是能夠來華工作。”該集團中國總代表上田敏裕說。
永遠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新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將致力于讓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中國未來到哪里去?是所有關心中國的朋友們都希望更加讀懂的。”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認為,只有讀懂才能合作,只有讀懂才能和平共處,只有讀懂才能一起創造共同未來。
“我們不僅將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還要以自身的發展來為世界和平和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鄭必堅期望,國際朋友能以這樣的視角來“讀懂中國和中國共產黨”,更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也更深入地“讀懂世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