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地名既是指位的標識,也是文化的體現。記者7月13日獲悉,由市規自委聯合通州區政府組織編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2016年—2035年)》近日已獲市政府批準實施。值得關注的是,在文旅區等組團,原有村莊名稱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下來,如“曹園北街”“上碼頭路”等,留下鄉愁記憶。
副中心規劃有12個組團,構成12個地名片區,此次地名規劃分別給予名稱,以便于使用。
規劃命名道路217條,包括城市干道名稱33個,街區道路名稱184個;命名橋梁、隧道名稱110個,其中跨河橋梁名稱108個,隧道名稱2個;命名公園綠地21個,命名居住區4個。另有部分級別較低的街區和留白區道路未納入此次規劃命名范圍,以便給未來的發展留下余地。
地名是一個地區地域特色的最佳概括。就副中心而言,區域特色主要體現為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文化產業發達、宜居城市初具規模等方面。因此,地名總體特征可概括為春城、水城、古城、漕運、宜居宜業五個方面特色。此次規劃還進行了地名文化遺產分析,制定保護名錄,包括楊坨、上園、演武廳、茶棚、梁家場、磚廠等。
“通州歷史文化底蘊是很豐厚的,老地名是體現北京城市副中心歷史文化的窗口,應該盡量保留。”相關負責人著重介紹,對于文旅區等組團,原有村莊名稱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下來,如“曹園北街”“上碼頭路”等。隨著副中心的快速發展,新路建設和舊路改造不斷進行,創意命名和保留老地名之間難以取舍。該負責人介紹,此次規劃盡量平衡兩者關系,在保護歷史文化、尊重當地習慣的基礎上,創意命名,以體現副中心和通州文化特色,如“潞河灣路”“通濟路”等。
此外,規劃尊重當地居民使用習慣,在建成區盡量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僅對一些現狀地名不規范的進行更名。同時在命名過程中盡量避開了生僻字,做到好找好記,方便傳播。
記者在規劃中看到,城市綠心片區4條道路名稱被命名為潞河灣路、彰新路、春明西路、通濟路。其中,潞河灣路因位于潞河拐彎之處得名,體現區位特征;彰新路寓意會議中心彰顯新氣象,也因其位于張辛莊而取諧音。
在臨河里片區,演武廳巷因位于清代演武廳舊址得名,體現歷史文化;磚廠街、磚廠東路、磚廠南二街因位于磚廠村附近得名,梁家場路因位于原梁家場村位置得名,行宮廟路因位于行宮廟村得名,茶棚街因位于茶棚村得名,這些道路名稱均為利用老地名命名,保留鄉愁,傳承歷史文脈;明新路、潞明街的命名則體現近代工業,因其位于小圣廟發電廠,結合北運河簡稱和發電廠特征命名。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