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北京市“三水統籌”提升水生態品質新聞發布會。記者了解到,隨著全市推進水環境治理、探索水生態修復、多管齊下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穩中向好。
【資料圖】
“十三五”以來,本市持續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政策,“水好能得錢、水差要交錢”,隨著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補償金從2015年的9.7億元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160萬元,全市優良水質河長比例由2015年48%增加到2021年75.2%,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濃度下降一半以上。
力爭提前3年完成整治目標
近年來,本市以“保優Ⅲ”“消劣Ⅴ”“強生態”為重點,多管齊下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逐步成為市民生活的背景。
本市在水生態治理中,聚焦影響水生態環境質量和公眾切身感受的劣Ⅴ類水體,突出精準治污,以入河排污口整治為切入點,不斷鞏固治理成效。
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介紹,去年起,本市全面啟動消劣工作,有關任務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年度計劃和年度總河長令。去年以朝陽、房山、大興、昌平、通州區為重點,“一河一策”制定“工程+管理”治理措施,年底實現了全市劣Ⅴ類河流的動態清零;今年聚焦汛期水質波動,通過開展“清河”“清管”行動進一步保障消劣成果,運用監測、預警、通報等手段,嚴防劣Ⅴ類水體反彈。
劉保獻表示,去年本市啟動了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預計今年底全部整治完畢,力爭提前3年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
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韓永岐介紹,去年,本市Ⅰ-Ⅲ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75.2%,同比增加11.4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河流。今年上半年,37個國考斷面中,Ⅰ-Ⅲ類的水質斷面達26個,占70.3%,同比增加16.2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動態達到國家年度考核要求。
清潔水體指示物種分布擴大
水生態環境質量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理化指標,也包括水生生物和生境指標。良好的水生態環境質量既要清澈見底,又要有魚有草。
劉保獻介紹,監測顯示,全市水生生物物種豐富。全市累計監測到浮游植物134種、浮游動物231種、底棲動物284種、魚類41種,麥穗魚和高體鳑鲏等土著魚廣泛存在。同時,還監測到寬鰭鱲、黑鰭鳈、馬口魚和中華多刺魚等多種北京市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此外,共發現了37種EPT物種,在全市五大水系中均有分布。EPT物種被公認為清潔水體指示物種,是指底棲動物群落中,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這三類水生昆蟲的統稱,它們多數喜好在清澈潔凈的水流中生活,對水質非常敏感,可以看作水系清潔的“風向標”。
“馬口魚、黑鰭鳈等常在山區清潔水體中活動的魚類,近年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明顯擴大,在平原區城市河段也有發現。”劉保獻說,這也說明了近年來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成效。
從綜合評價來看,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在全市五大水系中,潮白河水系水生態環境質量最好,其次為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和北運河水系。從河流來看,55.7%的河流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為優良,其中,山區河流水質清潔、自然岸線保有率高、生態本底較好,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優秀”或“良好”,如懷柔區懷九河、延慶區新華營河、房山區拒馬河等河流為“優秀”。
從湖泊來看,66.7%的城市重點湖泊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為“良好”,如昆明湖、玉淵潭湖等。從水庫來看,監測的18座大中型水庫均為“優秀”或“良好”,其中,密云水庫、懷柔水庫、黃松峪水庫、齋堂水庫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優秀”。
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
在水環境保護中,本市保上游“一盆好水”,全力守護密云水庫這個“無價之寶”。在密云水庫實現全封閉管理和監控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流域水生態環境精細化監測網絡及體系平臺建設,持續提升監管能力。本市創新開展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三年來共支持張承地區補償資金9.5億元,有力促進跨境斷面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密云水庫水質持續穩定達到Ⅱ類,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同時,送下游“一河清水”。京冀兩地建立了白洋淀流域跨界協作機制,推進大清河流域水污染共治。去年,以再生水利用、水系循環、生態構建為重點,在豐臺、房山區實施了一批生態治理與修復項目,進一步提升大清河流域水質調節能力,出境斷面水質改善至Ⅲ類,匯入白洋淀的水更清澈了。
在北京市內,也呈現“有河有水”。北京聯合調度外調水、本地地表水、再生水、雨洪水,全面實踐“以水開路、以水引路”,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部重現“流動的河”并貫通入海。去年實現大運河北京段全線通航,今年6月實現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互聯互通。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