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9月15日,城市副中心舉行綠色建筑新聞發布會。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重大項目總監、三大建筑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介紹,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設施項目投運后,相比同類型未采取節能減排措施的公共建筑,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207噸。未來,這里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率先亮相的公共文化設施和北京市綠色建筑科技應用的最新典范。
陳宏達表示,三大建筑在規劃階段就將開放共享、綠色高效作為項目設計建設的指導思想,創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獨立建設的固有模式,實現了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共享配套設施及軌道交通預留車站五個單體建筑一體化設計建設的模式創新。據測算,較之各自獨立建設三大建筑的傳統模式,采取一體化共構施工方式,可減少支護樁約1400根,節省鋼筋約2180噸,減少混凝土約14500立方米,減少土釘墻面積約3500平方米,減少TRD水泥土攪拌墻帷幕工程量約78200立方米,減少備用井等井類打設約9400米。
在建設中,項目團隊將區域劃分為劇院分區、圖書館-博物館分區和地鐵前廣場分區三個匯水分區,通過設置下沉式綠地、鋪設透水鋪裝、設置與綠心公園連通的運河故道景觀水系等,建成了一套滯蓄消納、生態排水的雨水排除系統和自然河道系統,可達到50年一遇雨水不外排的設計目標。據測算,本區域可調蓄水量約4.6萬立方米,雨水每年回用量達約3萬立方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約93%。
三大建筑項目建設體量大、造型飄逸獨特、建筑材料種類繁雜。在建材選用方面,項目廣泛引入了多種可再生建筑材料。其中劇院項目部分地上鋼結構、輕鋼龍骨石膏板隔墻、精裝修木材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生建材重約4.58萬噸,利用率約10.46%;圖書館項目部分鋼材、玻璃、鋁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生建材重約2.8萬噸,利用率約15.78%;博物館項目部分鋼材、木材、門窗玻璃、石膏制品等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循環建材重約3.36萬噸,利用率約10.48%。
此外,城市綠心起步區整體采用地源熱泵供熱、供冷系統,通過建設并應用集“地源熱泵+水蓄能+冷水機組+燃氣鍋爐+熱回收”于一體的復合式能源系統,滿足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設施項目冬季供熱、夏季供冷、生活熱水及博物館常年供冷需求,其供能服務面積約38.47萬平方米,相較于“燃氣鍋爐+分體空調”的傳統模式,每年可減少能耗折算標煤3800噸,系統節能率約45%。
除地源熱泵外,團隊在圖書館和博物館兩項目中還引入了光伏發電等新型清潔能源,作為能源系統的補充。其中圖書館項目結合自身銀杏葉片屋頂天蓬的設計風格,在每組“樹冠”中間的天窗上安裝了8組太陽能薄膜光伏系統,鋪設面積達960平方米,圖書館項目光伏玻璃裝機量為160千瓦,年發電量為25.6萬度;博物館項目結合自身大屋架結構的形式特點,在金屬屋面上分布安裝了364塊薄膜光伏玻璃,據測算,博物館項目光伏玻璃裝機量為48.4千瓦,年發電量為6.06萬度。
目前,三大建筑項目已于2021年底實現外立面亮相,項目團隊正全力推進三大建筑內部精裝修工程、共享配套設施主體及設備安裝工程。預計2022年底,三大建筑將實現基本完工并交付業主單位籌備布展,2023年底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設施項目具備面向公眾開放條件。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