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秋分,寒意漸濃,候鳥遷徙的日子也如約而至。位于海淀西山地區的百望山森林公園,三三兩兩的游人,穿行在蜿蜒曲折的山道密林中。攝影達人翟東風起個大早,也趕到這座有“太行前哨”之稱的山巒,抓拍遷徙途中的猛禽。
猛禽,是對兇猛的肉食性鳥類的統稱,分為晝行性和夜行性兩類。其中,晝行性猛禽包括鷹形目和隼形目,夜行性猛禽為鸮形目,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貓頭鷹。猛禽處于生態系統能量金字塔的頂端,均為國家一級或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指示計。
(資料圖)
翟東風,專業攝影師,圈內算得上赫赫有名,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最高獎“金像獎”獲得者、最有影響力十佳攝影師等等,佳作時常見諸各大媒體。
“說起在這一帶拍攝猛禽的,還有更專業的隊伍呢。”老翟很謙虛地說。
根據老翟的指引,沿著望鄉亭南側公路前行數百米,兩側松柏掩映,郁郁蔥蔥,拐過一個彎,眼前豁然開朗,但見一個大斜坡上,一支裝束不太像普通游人的小隊伍正高舉望遠鏡,齊刷刷地看向北邊的天空。走近一看,每個人都背著“長槍短炮”,壓低聲音交流著:“快看,那邊那邊,兩只,哦,還有一只,在藍天和白云交會處。”話畢,咔嚓咔嚓的快門聲此起彼伏。此時的百望山上空分外晴朗,空氣也格外清新。
“小曹,是黑鳶還是?”成功拍到的鳥友問著旁邊一位身材高大的小伙子。“是鳳頭蜂鷹,今天遷徙的鳳頭蜂鷹不少啊!”小曹興奮地回應著。
老翟告訴記者,那邊有一家環保社會組織的鳥類調查員,他們是專門來百望山開展遷徙猛禽調查的。
記者數了一下,除了3位調查員外,還有十來位鳥友,看上去有退了休的,也有在職的年輕人。丁大叔是這里面的資深鳥友,參加這個環保社會組織有11年之久了。
“因為喜歡觀鳥拍鳥,所以就參加了。”丁大叔一邊跟記者聊著,一邊吃著自帶的面包,一片綠油油的生菜夾著兩片火腿腸,還不時抬頭看向高空。旁邊負責記錄數據的舒阿姨,接過丁大叔遞過來的面包,坐在帆布座椅上,邊吃邊認真記錄下鳥友的觀測結果。幾點幾分,過了幾只,是哪種猛禽,都記得清清楚楚,猛禽遷徙檔案材料就這樣悄然收集起來。
從早上7點多到下午4點左右,舒阿姨統計了一下一天的成果。“有黑鳶、燕隼、紅隼、紅腳隼、雀鷹、鵲鷂、蒼鷹、鳳頭蜂鷹,還有白腹鷂,9種共計87只。”觀測到這么多種類和數量的猛禽,收獲不小。
“8月下旬到11月初,是猛禽遷徙的時間段,高峰期大概在國慶節后,目前算是漸入佳境。”負責野鳥會外聯工作的小曹不善言辭,聽明記者來意后,主動介紹道。“百望山是猛禽遷徙途經北京的一個主要通道,咱們這個點位是秋季觀測點,那邊還有一個春季觀測點。”小曹指了指山背后,“春天拍南來的,秋天拍北來的,方向不同,觀測拍攝位置也不一樣。”說到此處,記者觀察了一下秋季觀測點的地理位置,這還真是一個絕佳的觀測點:眼前的視野十分開闊,東西方向幾十公里一覽無余,眼前近看是怪石嶙峋的鳳凰嶺,遠眺則是巍峨迤邐的八達嶺長城所在山脈。
記者跟幾位鳥友的聊天,都是在時斷時續中進行的。一聽到有人說“過來了兩只”,鳥友們就趕緊舉起望遠鏡,對著天空搜索,然后準備按快門。很多猛禽飛得高達數百米乃至數千米,飛行速度又快,可以說稍縱即逝。鳥友們都生怕錯過一次寶貴的觀測和拍攝機會,漏拍了會覺得很遺憾。“這也可以說是觀鳥拍鳥的樂趣吧。”老翟若有所悟地說。
每天八個小時,持續兩個半月,野鳥會的觀鳥愛好者為了這份熱愛,不懼蚊蟲叮咬,不管風餐露宿,為了保護生態平衡,默默地盡著一份首都市民的責任。
由于猛禽遷徙飛行高度過高,如果市民也想觀測的話,小曹建議最好帶上一架望遠鏡,否則有可能會像記者一樣,當鳥友們紛紛舉起望遠鏡時,自己只有望空興嘆的份兒。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