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迎著初升的太陽,56歲的趙愛民拿上手機,開始了永濟渠故道的日常巡查。金色陽光灑在清澈、寬闊的河面上,秋風吹起,豐茂的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隨風擺動。拿出手機,老趙對準了眼前的美景,“以前這里是又臟又亂的垃圾坑,現在隨手一拍就是大片!今年我還在河上看見過白鷺和野鴨子,水里也有魚了。”
變化,得益于美麗鄉村建設和永濟渠故道雨洪利用工程。一年的光景,就讓永樂店鎮半截河村的這段隋唐大運河故道煥發新生機,生態環境大為改觀。
半截河村因村中一段全長1400余米的河流而得名,此段河流為隋唐大運河故道中的一段。
老趙是土生土長的半截河村人,在他的印象中,這條河不僅貫穿了全村,而且從前的水質、環境也很好。“小時候吃的魚,都是河里撈上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河道逐漸干涸,只剩下一處小水洼。陸續有村民在河兩岸建起了旱廁、小窩棚,曾經清亮的河道漸漸變成了垃圾坑,村民們遛彎都會繞開。
美麗鄉村建設開始后,河道“垃圾坑”成了環境治理的重點。“要想把坑里的垃圾清干凈,就得讓村民別亂扔垃圾。”村委會借助垃圾分類的宣傳動員,設置了垃圾專收員,每天定時定點上門收垃圾,大件垃圾放在門口,隔天收。“先給大家培養這種不隨地亂扔垃圾的行為意識,河道里的垃圾我們也陸續清了上來。”村委會工作人員李金福說。
去年,半截河村永濟渠故道啟動雨洪利用工程。消息一出,老趙相當激動,報名成了永濟渠故道的巡邏員,“就想看著這條河重現當年的美景。”清垃圾、拆除兩岸違建、拔除瘋長的野草……曾經臭味熏天的“垃圾坑”漸漸露出了最初的素顏。
雨洪利用工程是緩解洪水危害、水資源短缺的手段,具有節水、防洪、生態環境三方面的效益。工程通過對雨水集、蓄、用工程的建設,對半截河村周邊雨水進行收集,以緩解汛期雨水對村內雨水管網造成的壓力,同時回補地下水,改善周邊環境。工程治理總長1.45公里,內容主要包括在永濟渠故道起點位置新建涵閘一座,連通德鳳溝,從德鳳溝引水至永濟渠故道,加大對周邊雨水的收集。在治理終點位置新建節制閘一座,攔蓄雨水。
“由于永濟渠故道土質大多為砂質土,滲透系數較大,我們在河道現存低洼位置進行疏挖、擴挖,形成兩處坑塘,底部做了必要的減滲措施,延長雨水存蓄時間,加大雨水回用率。”通州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還在兩處坑塘岸頂各新建1座泵站,解決項目區灌溉用水問題,必要時可將水抽排至下游河道。工程還引進了水生植物,“這些水生植物在凈化水源的同時,還可以修復生態。”該負責人說。
歷經一年多,目前工程已經竣工。拓寬后的河道比原來寬了近一倍,最寬處能有50多米。截留收集的雨水,涌入曾經干涸的河道,在水生植物的凈化“加持”下,河水逐漸清澈起來,兩岸村民出門就能賞河景,都喜歡在河岸散步、拍照。老趙的工作也漸漸忙了起來,“得保護好河道環境,我時不時就要出來看看。”但這樣的忙碌,讓老趙很是歡喜,“這河,又回到了我小時候的樣子。”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