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一塊“數字中軸線”互動展示屏前,觀眾紛紛駐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輕觸屏幕,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實景三維圖呈現:一段段影像資料、一張張歷史圖片,帶觀眾盡覽中軸沿線古老建筑、胡同街巷、人文風光,感受近10年來中軸線申遺保護的重要成就。
百余修繕工程扮靚中軸線
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軸線申遺;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10年申遺路,北京市堅定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大力推進中軸線遺產保護,留住老城記憶,彰顯古都魅力。
10年間,百余項文物修繕工程扮靚中軸線,一處處遺產點煥發生機。
正陽門箭樓2021年底完成修繕,目前正在完善服務設施,有望明年6月向公眾開放。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關戰修介紹,此次修繕不僅解決了文物本體的安全隱患,提升了遺產的環境風貌,還發現了正陽門甕城的大致位置。考古人員證實箭樓門洞下的御道為清代遺存,并對箭樓南墻下的“北京首測水平石標”進行了考證。“未來,我們將依據《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對部分消失的遺產元素進行標識,塑造空間節點,完善北京老城的歷史印記。”
續寫北京城“光陰的故事”
中軸線北端,鐘鼓樓這組古老的“時間建筑”也在續寫著北京老城的光陰故事。2019年11月,鼓樓保護展示工程啟動,經過騰退整治、保護性修繕及布展,如今,鼓樓一層7個券洞恢復歷史原貌,首次面向公眾開放,一場名為“時間的故事”的展覽亮相。展覽中,策展團隊對鐘樓進行了聲音采樣,并依據其聲學性能模擬出在“四九城”各處聽到的鐘聲效果。在鐘樓灣胡同住了大半輩子的居民范來友戴著耳機,聽得入神——仿佛置身500米外的萬寧橋,伴著潺潺流水、鳥啼蟬鳴,鐘聲渾厚綿長。
走上建于元代的萬寧橋,中軸線與千年運河相交,這處歷史遺存的保護修繕和環境整治工作正在推進。元代,這里漕運密集、車馬如龍;700余年后,現代交通工具在古橋上行駛,周圍旅游、餐飲等百業俱興。
中軸線上,古今相接,現代活力為古都賦予新生。
中軸線保護從此有法可依
10年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文件陸續出臺,讓中軸線申遺保護有據可依。中軸線申遺劃定的遺產區與緩沖區覆蓋北京老城六成面積,申遺是帶動老城整體保護復興的抓手。
天氣晴好時,登上什剎海銀錠橋向西北眺望,近處水波粼粼,遠處西山美景盡收眼底,被譽為“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歷史景觀重現。曾經,積水潭醫院新北樓擋住了遠處西山的部分山脊線,影響了在橋上觀山的效果。2021年,為落實老城整體保護要求,積水潭醫院主動縮減床位,拆除11層的高樓。經過疏解治理,景觀視廊恢復,周邊的老街坊連連稱贊:“記憶中的景象回來了,京城越來越有神韻!”
在疏解、修繕、更新中,中軸線和北京老城一起,迎來新生——
今年8月,國家文物局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本月,《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中軸線保護從此有法可依。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部法規用整整一個章節,明確了“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的具體措施,今后每一名市民不僅是申遺的受益者,也將是中軸線的守護者。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