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快幫幫我,孩子找不著了!”在北京兒童醫院的門診樓,這樣的情景幾乎每天都會上演。針對兒童專科醫院安全工作特點,該院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專門制定了患兒走散快速找尋流程,一般5分鐘到10分鐘就能找回患兒。
“叔叔,我找不到姥姥了,怎么辦啊?”18日11時55分,一個五六歲的女孩跟家長走散,哭著找到門診樓一層的保安求助。“沒事兒,別著急,還能想起家長的電話嗎?”保安蹲下來,安撫小女孩不安的情緒,同時拍下小女孩的照片,發到工作群,“女孩走散,各點位人員有線索請聯系。”
在保安的耐心詢問下,女孩回憶起了媽媽的電話。保衛處迅速與孩子家長取得聯系,前后用時7分鐘。
“快快快,趕緊調監控,我兒子不見了!”13時42分,一名焦急的家長找到保安,他在地下一層排隊取藥時跟孩子走散了。“您有孩子照片嗎?”保安詳細詢問了孩子性別年齡、體貌特征、當天所穿衣服的顏色等信息,與照片一起發到工作群,“請各樓層、各點位馬上尋找!”
憑借豐富的工作經驗,保安們先在醫院內設有卡通宣傳畫、玩具、售賣機等對孩子們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尋找。果然,男孩在地下一層設有玩具車的樓梯附近被找到,前后用時6分鐘。
“今年暑期高峰時,兒童醫院每天接診患兒近萬人次,孩子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段,看病過程中與家長走散的情況幾乎每天發生。一旦走散了,家長焦急,孩子恐慌。”保衛處處長翟敬剛說,為了幫助患兒與家長盡快團聚,醫院建立患兒走散快速找尋流程。如果碰到找孩子的家長,保安會詢問孩子的信息、特征及聯系方式,發到微信工作群。充分利用微信群、對講機等工具,通知各樓層所有執勤保安迅速行動尋找,找到孩子后經信息確認由家長領走。如果碰到患兒找家長的情況,流程類似,但會著重詢問、盡力幫助患兒回憶家長電話,“有了這個流程,一般10分鐘內就能找到。”
翟敬剛說,患兒家長上廁所、候診排隊兩種場景下,容易發生走散的情況,走散兒童多集中在4歲至8歲。他提醒來院家長,就診時不要讓兒童離開視線,萬一走散了,應向所在樓層保安尋求幫助,啟動快速尋找流程。“我們有時也會碰到聽障、語障等殘障人士與孩子走散的情況,為此醫務社會工作部已開始著手吸納具有手語等技能的志愿者,并對相關人員進行手語培訓,更好地服務特殊人群。”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