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在中國科協倡導下,125家具有重要影響的企業、媒體、學會、高校、科研文化機構共同發起該聯合體,探索中國科普事業新模式,打造社會化科普新引擎。
據悉,聯合體包括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華為、騰訊、科大訊飛、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由44家央企、10家民企、4家媒體、26家學會、28所高校和13個科研文化機構組成。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在大會上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科普工作實行政府主導模式,為公民科學素質的快速提升、接近創新型國家的門檻起到了關鍵作用。
成立大會上,各成員單位共同發布了《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宣言》,明確聯合體將以搭建社會化科普平臺、發展公益性科普事業、繁榮科普產業等為戰略重心,推動設立科普大獎、舉辦重大科普活動、服務中國企業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等。
2016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建成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求的現代公民科學素質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這一目標如何實現?靠科學技術教育、傳播和普及。
2016年的“科技三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時,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民科學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表明,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對于經濟發展、創新能力、政府治理、公眾參與等均有正相關作用,科學素質每提升1個百分點,地區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口比重的對數就提升0.10,人均人力資本提升約214元。
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普事業迎來歷史性“拐點”,需要充分激發全社會科學普及的內生動力,實現政府主導和多元參與“雙輪驅動”。
大會指出,從世界主要科技強國的經驗來看,這些國家雖然沒有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科普動員系統和科學傳播組織體系,但依靠社會內生動力,高校、企業、科技社團等各類社會機構對于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激發創新動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中國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 公民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