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原標題:載人航天:逐夢太空,永無止境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古人的夢想,在今天變為現實。夢想成真的背后,是彪炳史冊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第一次天地往返,楊利偉把中國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第一次出艙行走,翟志剛以自己的一小步,邁出了中華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對接,劉旺以漂亮的“太空十環”成功搭建起中國人的太空家園;第一次太空授課,王亞平為廣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學與夢想的種子;第一次中期駐留,景海鵬和陳冬順利叩開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住上了屬于中國人的“太空之家”……
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大、更遠。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續奮斗,譜寫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壯美篇章,也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完美收官,歷史跨越
中秋闔家團圓日,航天英雄凱旋時。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階段首飛完美收官。
神舟飛船首次快速交會對接,首次進入自己建造的空間站,最長時間的太空駐留,最長時間的出艙活動……這是中國航天又一個嶄新的刻度。
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約573秒后,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將3名航天員順利送入太空。
3個月來,神舟十二號完成了在軌組裝建造、維護維修、艙外作業、空間應用、科學試驗以及空間站監控和管理等一系列任務,進一步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全面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在軌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
這距離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楊利偉首次遨游太空僅僅過去了18年。
18年,中國實現了從載人航天到空間站時代的跨越。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后11人、14人次飛向太空,巡游68天,繞地飛行1000多圈,行程4600余萬公里,創造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新奇跡。
按計劃,2021年到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將完成11次發射、3次艙段、4次貨運、4次載人,到2022年將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
白手起家,夢想成真
1992年9月21日,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值得永遠記住的日子。
“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載人航天是綜合國力的標志,要堅持不懈地、鍥而不舍地去搞?!边@一天,黨中央正式批準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白手起家,開始晝夜攻關;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大漠戈壁,頂烈日冒風沙,開建載人航天發射場;面對測試發射沒有工作流程的窘境從零起步,十幾個人組成的課題組全國奔波調研2000多個日夜,設計出全新的測試發射工藝流程……
1999年11月20日,歷史的腳步走到了一個輝煌時刻。
這一天清晨,西北大漠深處。6時30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院”)研制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一號飛船騰空而起,奔向太空。次日凌晨,飛船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
這意味著,中國航天用短短7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走過的路。
2003年11月7日,慶祝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楊利偉被授予“航天英雄”榮譽稱號,并獲得“航天功勛獎章”。
此前,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中國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繞地球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鐘、行程近60萬公里……楊利偉與神舟五號飛船一道,在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漫漫征途上,刻下了屬于中國人的數字。
探索太空,永無止境
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的工程。涉及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形成了空前的社會大協作體系。
遨游宇宙太空,難忘啟程之艱。神舟飛船從研制開始就瞄準了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艙的設計方案;為打造托舉神舟飛天的神箭,運載火箭設計制造人員開展了近千項技術攻關,讓長征2號F火箭成為享譽世界的“金牌火箭”;建設載人航天發射場,采用中國特色的總體技術方案——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整體運輸、遠距離測試發射,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一系列新技術、新創造、新成果,都是中國航天人創新攻關的智慧結晶。
其中,火箭院抓總研制的長征二號F、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有力地支撐了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順利實施。
張智是“金牌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第四任總設計師。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后,發現飛行過程中存在一個令航天員難以忍受的8赫茲振動。張智作為專題組副組長,組織專家一起收集數據、確認機理、開展試驗,最后確定了解決方案。經過一系列設計上的改進,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為我國可靠性最高的火箭。
2020年11月24日上午,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張智榮獲全國勞模榮譽稱號。“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跨世紀的偉大工程,能成為其中的一分子是我人生中的最大幸事,所以要把工作做好。”他說。
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過程中,有成千上萬名像張智這樣的航天人扎根在平凡的崗位上。據不完全統計,直接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級的單位就有110多個,配合參與這項工程的單位則多達3000多個,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他們的名字不為人知,他們的心血,凝結在數十萬個零部件與元器件上。
探索廣袤無垠的太空,是中國航天人永無止境的事業。載人航天精神,是航天人在建設科技強國征程上立起的一座精神豐碑。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