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訊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中介紹,茶產業是關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產業,對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茶產業快速發展,產量和消費總量居世界首位,但存在部分地區無序擴張、茶產品開發利用不夠、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等突出問題,亟需加強引導、加大扶持,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
《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茶園面積穩定在現有水平,茶產業科技貢獻率達65%;干毛茶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茶葉出口額達到25億美元,培育若干個年銷售額超20億元的大型現代茶產業企業集團;茶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茶文化大力弘揚,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指導意見》要求建設綠色生態茶園。優化生產區域布局。堅持適區適種、適品適種,引導各茶區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科學劃定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等主要茶品生產優勢區。在長江流域優勢區,特別是南嶺以北、長江以南,重點發展綠茶,兼顧發展黑茶;在浙南、閩南、閩北及粵東等優勢區,重點發展烏龍茶、白茶;在滇西滇南、黔中黔東南及桂西南等優勢區,重點發展紅茶、特種茶和綠茶。引導高緯度、高坡度非適種區逐步退出茶葉種植。禁止在生態脆弱地區發展茶產業,嚴禁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茶園。
《指導意見》提出要打造現代加工體系。提升初加工水平。科學布局茶葉初加工中心,加強初制茶廠改造與加工環境整治。開發精深加工產品。支持加工企業新建或改造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提高加工品質和生產效率。發展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茶枝、茶花、茶籽、茶渣等副產物回收利用,利用超微粉碎、超臨界萃取、生物發酵等技術,開發茶花粉、茶籽油等食品(含保健食品),以及基料、肥料、新型材料、清潔燃料等新產品,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指導意見》要求積極拓展營銷渠道。引導各茶區與大型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專賣店、物流配送中心對接,創新發展線下銷售渠道。結合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利用網絡、數據、技術等現代要素,建立新型線上銷售體系,推動營銷渠道網絡化。鼓勵發展直供銷售、會員定制、門店體驗、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推進消費模式轉變。
《指導意見》提出要提高要素支撐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指導各茶區成立專家顧問團,為茶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科研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茶企,建立健全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加強茶產業推廣技術人才培養,舉辦茶加工職業技能大賽,建設一批應用技術實訓基地。引導各類主體在茶產業全鏈條創業創新,引入現代管理、經營理念、業態模式,培育一批茶產業領軍人才、技術團隊和企業家。
《指導意見》要求強化引導監管服務。加強市場監管。嚴格落實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和備案制度,嚴格市場準入。規范生產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加強產品包裝標識管理,完善鮮葉產地來源等標識內容。依法打擊非法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假冒偽劣、虛假違法廣告等違法行為,依法查處不按規定明碼標價、串通漲價、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加強市場秩序維護,排查“山頭茶”“年份茶”“特效茶”“特種茶”“非賣品”“品鑒品”“辦事茶”“送禮茶”等非法營銷和炒作亂象,以組織約談、書面警告、限期整改、行政處罰等措施予以整治。對涉及反映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問題的,及時移交紀檢監察機關處理。
農業農村部網站截圖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