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烏蘭浩特,感受多姿亮麗的文化地圖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 王瑩)節奏歡快的馬頭琴樂音從烏蘭浩特蒙古族小學的音樂教室里飄出;距離烏蘭浩特市區以北9公里的“花鄉小鎮”讓越來越多游客聞“香”而來;在蒙克麗剪紙工作室,一幅幅剪紙作品勾勒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其樂融融......在烏蘭浩特,各種文化活動交織輝映,一幅多姿亮麗的文化地圖徐徐展開。
馬頭琴讓孩子們玩在一起、愛在一起
1996年出生的董峰月笑起來很純真,微信頭像上,他和馬兒親昵依偎,颯爽帥氣。朋友圈里,他熱情地與大家分享著自己的生活。不了解他的人,都以為他還是一個上學的孩子,其實他已經是烏蘭浩特蒙古族小學的一名教授馬頭琴的音樂老師。
音樂教室里整齊擺放的馬頭琴。新華網 王瑩 攝
在音樂教室的一面墻邊,學校為孩子們采購的馬頭琴整齊擺放。談起自己對馬頭琴的熱愛,董峰月有說不完的話。“初中那會兒,其他同學都想學薩克斯等更潮的樂器,但我對馬頭琴情有獨鐘。”帶著這份喜愛,董峰月大學讀了馬頭琴專業,去年畢業后來到了這所蒙古族小學任教。
雖然在蒙古族小學授課,董峰月卻是個漢族小伙兒。“媽媽是蒙古族,爸爸是漢族,蒙語、漢語都能說。”在音樂教室的黑板上,他用蒙語和漢語給孩子們寫下樂理知識。在與記者的交流中,他在雙語中切換自如。董峰月告訴記者,他周圍的朋友同學都是雙語通,“不論是蒙古族的朋友還是漢族的朋友,大家都玩在一起,很快樂很開心。”
不僅他的朋友如此,班里孩子們上課時,各族的小朋友也相處的其樂融融,“孩子們來自不同民族,但對馬頭琴都充滿了熱愛。在音樂課上,大家一起練習馬頭琴,特別開心。音樂將孩子們緊緊聯結在一起,通過音樂,大家玩在一起,也愛在一起。”
剛開始學習馬頭琴,孩子們拉的并不算好。但孩子們參差不齊的樂聲,卻成為董峰月心里最踏實的一角。“看著孩子們對馬頭琴這么有興趣,我很滿足。”
“花鄉小鎮”的脫貧致富經
位于烏蘭浩特市區以北9公里的義勒力特嘎查遠近聞名,被稱為“花鄉小鎮”。這個只有552戶、1872人的嘎查,成為不少游客眼中的網紅打卡地。
在這里,孔雀園、開心農場、水景公園、開心牧場各具特色,讓人流連忘返。在孔雀園,不僅可以觀賞到各類孔雀及相關工藝品,還能放飛、認養孔雀,對于來自城里的游客,這樣沉浸式的體驗格外吸引人。在旅游旺季,孔雀園每天接待游客100~200人,孔雀羽毛粘貼畫等周邊文創產品供不應求。
“花鄉小鎮”成為不少游客眼中的網紅打卡地。新華網 王瑩 攝
這僅僅是這個“花鄉小鎮”發展旅游的一個縮影。依托“農業+旅游”,義勒力特嘎查一直在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打造以休閑觀光、養生體驗、親子實踐為主要功能的特色村寨,通過發展垂釣、水上樂園、景觀棧道、林果采摘園、農家樂、周末農場、農家餐廳、農家超市等項目,全域旅游和發展生態農業結合,培育“快進慢出”的特色旅游體驗地。
“一花帶來百花香”,旅游業的跨界融合,也帶動了傳統的水稻種植業、設施農業以及林果業、孔雀養殖等特色產業發展。
鄉村旅游讓嘎查的人居環境日益優美,也帶來了創業就業、增收致富的好機會。嘎查的農家樂從最初四、五家到現在二十多家還常常爆滿;開心農場夏季采摘園區每天吸引數千市民前來采摘體驗;村民家中的瓜果蔬菜、土雞、土豬在家門口就賣上了好價錢;村民成了導游,把自家的農畜產品推廣成景區的暢銷商品......
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聞“香”而來,小鎮里的景點成了當地村民的脫貧致富“支柱產業”。曾經無名的小村變成了如今遠近聞名的民族特色村寨。
剪紙讓生活越來越有味兒
在烏蘭浩特,有這樣一個地方,周圍居民只要有時間,都愛去這里跟大家在一起。晚上八點多了,這里依然燈光明亮,座無虛席,大家嫻熟地揮動著手中的剪刀,紅色的紙張一會會功夫就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大家比劃著、對照著各自的作品,溫暖有愛。
這個大家都愛去的地方便是蒙克麗剪紙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10月,由退休教師烏日嘎創建。烏日嘎從2015年開始從事剪紙工作,現在已經是“科爾沁蒙古族民間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剪紙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形式,成立這個工作室就是想通過剪紙來表現當地農牧民的美好生活和草原兒女心向黨的濃厚情感,不斷傳承和發揚這種民間文化藝術。”談起創辦工作室的初衷,烏日嘎充滿深情。
剪紙愛好者在蒙克麗剪紙工作室剪出石榴圖案。新華網 王瑩 攝
其實,工作室剛成立時情況并不樂觀。當地的農牧民不會剪紙,也對這樣的文化活動不了解。烏日嘎沒有放棄,今年7月初,她為當地農牧民開展了為期2天的免費培訓,不僅豐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讓更多人了解了剪紙、喜歡上剪紙。
據烏日嘎介紹,自蒙克麗剪紙工作室創建以來,已成功舉辦了10期免費培訓班,參加的剪紙愛好者從最開始的十幾個人變成了600余人。
通過教大家創作“黨旗在心中”、“軍民魚水情”、“守望相助”等紅色剪紙作品,當地農牧民對剪紙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漸漸愛上了這個小小的工作室。
“烏日嘎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身邊更多人參與到剪紙文化當中,我們現在都很喜歡來這個工作室。”正在剪紙的一位蒙古族阿姨告訴記者,不一會兒功夫,一幅石榴花開的美麗畫面便從她靈巧的雙手間誕生。她小心翼翼的將作品裝裱起來,臉上綻放出一片燦爛、幸福的笑容。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