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時代答卷”
原標題:綠色長江生機勃勃
“便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0月的長江,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國慶期間,江西南昌贛江揚子洲段數十只江豚吸引無數游客,這是江豚群時隔40余年再次現身揚子洲水域。隨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十年禁漁”全面實施,一幅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畫卷在長江流域徐徐展開。
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的長江經濟帶,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5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長江上中下游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把脈定向。沿江省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1.把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今年5月,四川甘孜州水利局水政監察支隊對一家在長江上游支流非法采砂的采砂場處以沒收非法所得6900元和60萬元罰款。這是甘孜州依據3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查辦的水事第一案,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各界對保護長江的關注。
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建設核心區。四省市強化“上游意識”,勇擔“上游責任”,建立健全省際跨區域聯合執法合作機制,共同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四清四無”專項行動,全力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慶市在全國率先落實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雙總河長”制,今年以來各級河長巡河53萬余次,處置解決問題1.3萬余個。重慶還與四川、貴州簽訂河長制聯防聯控協議,組建全國首個跨省市的川渝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水生態共建水環境共保。
過去,貴州境內的烏江因為總磷污染嚴重,被當地群眾稱“污江”。如今,通過源頭控制和末端治理,貴州建成了庫容1300萬立方米的環保渣場和每小時處理能力超過1.2萬立方米的污水設施。貴州磷化工企業在2020年“以渣定產”實現產消平衡,烏江受檢段面的水質優良率達98.2%。
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的赤水河流經云南、貴州和四川三省。為破解“分河而治”的流域管理難題,云貴川三省在長江流域率先建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今年5月,三省人大常委會分別審議通過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開啟了共同立法保護赤水河流域的新局面。
治理污染不講條件,嚴控空間不讓分毫,修復生態不打折扣,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的共同目標。湖南省以“一湖四水”為主戰場,2017年將破壞洞庭湖區生態的8萬多畝歐美黑楊全部清理,2018年將124萬余畝被圍圈的湖面“還湖于湖”,2019年造紙產能從湖區全部退出。浙江和安徽攜手構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新安江模式”,開展水質聯合監測,加大污染聯防聯治力度,兩省還謀劃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示范區”,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
2.破除舊動能 培育新動能
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既要有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破除舊動能的決心和毅力,更要有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思路和舉措。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云南省積極探索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十三五”期間,全省減少煤炭消耗7000萬噸,綠色電力裝機占比達85%,綠色發電量占比超過92%,清潔電力“西電東送”累計超1萬億千瓦時,綠色農產品出口連續多年穩居西部省區第一。
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的重慶市萬州區,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淡水資源儲備庫。萬州區以提升全域水質為中心,大力發展智能循環型工業、山地高效型農業、集散融合型文旅產業、綠色智慧型物流業、休閑養生型康養業、功能共享型金融業。截至9月底,六大主導產業增幅都接近或超過兩位數,綠色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初現雛形。
五年來,江蘇省級財政共投入1300多億元用于長江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全省共退出鋼鐵產能1931萬噸、水泥產能1155萬噸,壓減化工企業超過一半,有效破解了“重化圍江”的問題。江陰市將城區沿江沿河生產型岸線全部轉為生態型岸線,建成了“八公里沿江、十公里運河”的“生態T臺”。南通關停并轉200多家“散亂污”企業,實現了沿江地區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的蝶變。
3.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生態環境好不好,要看鳥兒喜歡往哪里飛,魚兒喜歡往哪里游,人們喜歡往哪里去。
黃浦江是長江匯入東海前的最后一條支流。上海市寶山區充分挖掘長江和黃浦江濱江岸線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在兩江交匯處一片廢棄的鋼渣上建起了上海吳淞炮臺灣國家濕地公園。這里是眺望長江的最佳觀景處之一,也是寶山一張新的“綠色名片”。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促進了沿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江蘇泰興經濟開發區,一處占地80畝的濕地鳶尾搖曳,白鷺低飛,風景如畫,這是泰興為一座污水處理廠配套的生態安全緩沖區。2019年3月,江蘇省與生態環境部簽署《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合作框架協議》,成為全國唯一的試點省份,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省級環境監察專員制度,率先完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上海啟動全球生態保護、濕地修復領域投入最大的崇明島東灘生態修復項目,營造具有棲息地效應的生境島嶼56個,修復營造河漫灘優質生境45萬平方米。
持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為沿江省市積累了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這些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又轉化為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9月26日在湖北恩施舉辦的第六屆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會,吸引國內外500多家硒企業、2000多個硒產品參展,向國內外展示了綠色崛起的前景和潛力。浙江安吉去年4月發布“兩山銀行”試點實施方案,探索推進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規范化路徑。浙江還發布了全國首部省級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標準,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標準化支撐。
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了長江上中下游的協同聯動,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進一步暢通了國內大循環,加快了長江流域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地的建設。
去年12月23日,第四屆長江經濟帶科技資源共享論壇在杭州召開,來自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代表探討了科技資源高水平共享協同和開放的機制。今年3月25日,浙江寧波和湖南長沙、江西南昌等9個長江經濟帶城市,簽署了7省9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協議。這是目前為止“跨省通辦”最大規模的交流合作,也是充分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動長江經濟帶城市政務服務一體化的探索。2020年9月獲批的湖南自貿試驗區成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和“新地標”。今年上半年,湖南進出口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8%,落戶湖南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79家。
大江奔流,不舍晝夜。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長江經濟帶,正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光明日報記者張國圣、張勇、呂慎、李曉東、周洪雙、夏靜、龍軍、禹愛華、胡曉軍、馬榮瑞、常河、蘇雁、陸健、曾毅、顏維琦、曹繼軍 見習記者陳冠合 通訊員薛斌、向磊)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