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國重器亮相!來看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為期一周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昨天(27日)在北京展覽館落下帷幕。展覽中,大國重器、戰略高技術,以及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重大科技成果集中亮相。這也是繼2016年“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時隔五年后,又一次國家級科技成果重磅展。
本次展覽通過1300多件實物、200多件模型等,重點展出“十三五”以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作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科技成果代表,展覽中首次亮相的“極低溫區基準級測溫裝置”,實現了我國在極低溫區溫度計量領域零的突破。據介紹,本領域內極低溫區通常是指低于24.5K,也就是−248.65℃的溫區,該溫區溫度的高精度測控技術,是前沿科學、大科學裝置、零碳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發展的基礎保障。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高波:在5K~24.5K溫區(-268.15℃~-248.65℃),這套裝置已經能夠達到0.17mK的測量準確度,是目前該溫區國際最優的測量結果,比之前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基準級測溫裝置的準確度高20%,測速快10倍以上。
作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代表,展覽中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項目備受關注。得益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位于山東榮成的高溫氣冷堆示范電站今年9月達到首次臨界,也就是反應堆進入“持續核反應”狀態,具備了運行發電的基礎,預計今年年底前首次并網發電。據介紹,該項目是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業示范項目,對引領我國核電技術進步、占領世界核電技術制高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華大學核研院高溫堆專項辦主任 齊煒煒:最主要的技術優勢是固有安全,即使在1600度的高溫情況下,我們的核燃料也不會發生破損,能夠有效地把放射性的裂變產物包容在我們的核燃料里頭。示范電站的電功率是20萬千瓦,它的年發電量大概是14億度,大概能為我們200萬的居民提供日常的生活用電。
大科技改變大民生 好成果增益美好生活
科技部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系統加強了醫療器械領域的科技布局,研發出一批高端醫療器械,基本補齊了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短板,部分產品邁入全球競爭行列。我國自主研發的醫學影像設備領域最尖端的技術代表“一體化全身正電子發射/磁共振成像裝備”也在展覽亮相。據介紹,該設備首次實現正電子與核磁兩種模態數據實時同步采集,最快10分鐘完成全身掃描,在腫瘤、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等全身復雜疾病的早期精準診斷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一體化全身正電子發射/磁共振成像裝備負責人 孫偉森:它是整個影像領域最高端的一臺設備,目前只有3個國家可以生產。關鍵核心部件自研比例已經達到了100%,整個產業鏈都是我們自己掌握的。
科技部介紹,“十三五”以來,我國科技創新主要指標穩步提高,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第29位躍升至2021年第12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5年1.42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2.44萬億元,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由9836億元增至28252億元,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