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關鍵信息帶你看懂“十四五”文物保護利用重難點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王瑩)日前,國務院審核同意“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全文即將公布?!笆奈濉睍r期文物工作的重點在哪里?又有哪些難點亟待解決?文物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有哪些考量和部署?11月3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給出了權威解答。
“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有五大重點
工作人員在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作業(2021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雅楠 攝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過去的文物事業五年發展規劃都是以部門規劃的形式出現,“十四五”文物領域規劃第一次上升為國家級專項規劃,體現了國家對文物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據介紹,規劃設置了6類21個指標,明確了10方面重點任務,設置了10個專欄48項重點工程項目。同時,規劃明確五方面重點:
一是堅持保護第一,健全系統高效的實體資源和數字資源管理體制,積極推進文物安全嚴防嚴管嚴打嚴治。
二是堅持“五業并進”,加強古遺址古墓葬考古研究和保護,在城鄉發展中加大文物古跡保護力度,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進一步激發博物館改革發展活力,優化社會文物管理服務。
三是堅持科技人才雙輪驅動,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切實發揮科技引領支撐作用,全面加強文物學科專業和培養體系建設,加強文物機構隊伍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四是堅持國內國際雙向發力,創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依托文物資源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五是堅持多方協同凝聚合力,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文物工作格局。
要系統性、預防性保護 也要大力推進讓文物活起來
游客在河南博物院文創區選購文創產品(2020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袁月明 攝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非常寶貴的資源。“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兑巹潯诽岢隽讼到y性保護;預防性保護;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等一系列任務舉措。
其中,在系統性保護中,強調對于重要的文物和文物資源的密集地區,要整體保護文物的本體和周邊環境。不僅要守護好、保護好一些級別高的文物,也要持續改善低級別文物的保存現狀。
對于預防性保護,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實現國保單位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的轉變?!邦A防性保護更為前置,更為重要,最終的成本也更低,這次規劃特別強調保護的預防性前置要求。同時,還要不斷完善搶救性保護機制,對存在重大險情、重大隱患的文保單位也要及時開展有效的搶救性保護?!崩钊焊嬖V記者。
文物要活起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就要求要處理好文物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此,李群表示,文物事業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在確保安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各級文保單位應當更好地發揮公共服務、文化傳播的作用,依托文物資源推介國家文化地標,試點推廣國家文化遺產有關線路,使陳列在廣袤大地上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時代生機。
記者了解到,這次規劃有一個專門章節(即第十部分“大力推進讓文物活起來”)部署相關工作。除了第十部分,在其他部分也提出了相關務實舉措。在規劃指標中提到在“十四五”期間全國博物館、紀念館每年要舉辦陳列展覽3萬個,觀眾要達到14億人次。規劃首次提出要公布中國文物游徑名錄,預期到2025年要建設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30個,目前全國有6個地方正在積極創建。
考古工作備受關注 規劃給出五方面重點布局
在三星堆博物館開放式文物修復館內展出的2021年三星堆遺址3號“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2021年10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一直以來,社會各界對考古工作的關注度很高。近期三星堆考古新發現再一次點燃了公眾對于考古的新期待。這次規劃也明確了五個方面的考古重點布局。
一是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重大課題攻關。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每年實施80-100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用實物來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一萬年的文化史、百萬年的人類史。
二是加強考古成果挖掘整理和闡釋。這幾年,隨著浙江良渚、河南二里頭、陜西石峁、四川三星堆等一批重要考古發現,不斷實證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歷程?!笆奈濉睍r期,將繼續支持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研究,對考古資料進行更多維度、更多層次的科學探討。
三是處理好考古與保護、考古與發展的關系。針對古遺址、古墓葬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這次規劃著重落實“先考古、后出讓”制度,“要動土、先考古”要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不斷完善建設工程考古管理。
四是大力發展科技考古。規劃強調要加強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特別要發展科技測年、微量元素分析、DNA研究、有機殘留物分析、大數據等方法,建設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存,提高考古現場保護、信息提取、綜合分析和研究應用水平。
五是加強考古學科和隊伍建設?!笆奈濉逼陂g,將實施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選拔百名考古領軍人才、百名考古青年人才,重點培養500名考古科研骨干,新增4000多名考古專業人員,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文物保護靠科技 對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進行“全鏈條”布局
2021年10月21日,觀眾在北京展覽館參觀科技創新成就展展出的文物修復保護科技。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文物保護要依靠科技。在前不久舉辦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敦煌莫高窟第57窟壁畫的修復、石窟監測、三維復原等文物保護的科技成果,體現了科技在文物保護方面的創新應用。
此次規劃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首次把科技創新放到了題目當中,把科技創新擺在了突出顯著的位置。規劃設置了專門篇章,對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全鏈條”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舉措,并在重要的業務板塊設有專節或專門內容來闡述科技創新在本領域的強化和應用推廣,從而切實發揮科技引領支撐作用。
發布會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實現突破,但仍存在科研力量分散薄弱、資源配置總體規模有限等突出問題,亟待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創新體系。
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將通過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推動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示范四個方面重點突破。
其中,在推動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方面,吳遠彬介紹,國家在文物研究過程中,包括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有機殘留物分析、DNA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進展和成就,在斷代工程、文明探源工程中也都體現了很好的科技支撐作用?!笆奈濉睍r期,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將部署文化保護利用的科技創新專項,努力在文物的安全、監測預警、考古探測和殘留物分析、文物建筑結構穩定性評價、館藏文物搶救性保護上取得新的突破。
此外,記者了解到,科技部正在抓緊編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綱要,也在編制“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的規劃,當中將進一步強化文物科技創新的相關內容,加強這方面的科技部署。
關鍵詞: 文物保護 “十四五” 科技創新 國家文物局 文物事業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