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丨沂蒙精神:魚水相依一家親
總臺記者 陳永慶 張明 臨沂臺
沂蒙革命根據地,是一片紅色的沃土,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掃蕩”和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在斗爭中鑄就了偉大的沂蒙精神。
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
——歌曲《跟著共產黨走》
1940年6月,這首耳熟能詳的《跟著共產黨走》在臨沂市沂南縣東高莊村問世了。
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八路軍來到沂蒙山區后,他們用生命和鮮血來保護老百姓,而當地的老百姓也拿出自己的一切來支持他們。
在沂蒙紅嫂紀念館內,一組群雕展現出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沂蒙紅嫂王換于創辦“戰時托兒所”的景象。
由于日寇的瘋狂掃蕩,許多同志要同日寇進行戰斗,不得不將孩子寄養在當地百姓家。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還不到三天。王換于創辦“戰時托兒所”后,她的兩個兒媳也加入進來,一起照看革命的后代。
王換于兒媳 張淑珍:殺光、搶光、燒光這三光政策,當時日本在侵略咱中國,咱不管怎么辦?那個時候是十一月,大的孩子用背簍,小的孩子俺抱著,院子里全是孩子,那把我又愁急了,我這怎么辦? 在那個山上,挖了一個洞,咱給留了個門,把孩子放那里頭。
對于“戰時托兒所”42名孩子,王換于都是用生命來呵護的,3年多時間里這些孩子沒有一個傷亡,但是她自己的4個孫子,卻因為營養不良,照顧不周先后夭折了。
軍愛民民擁軍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老百姓最后一尺布做軍裝、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最后一床棉被蓋在擔架上。老區人民的無私奉獻,詮釋著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與執著。
解放戰爭期間,孟良崮戰役打響的前一天,沂南縣艾山鄉婦救會會長李桂芳接到通知,5小時之內在汶河上架一座橋,以便部隊通過。但當時村里絕大多數男子都已上了前線,最后大家決定,由村里的婦女們扛著門板架起一座“人橋”。
正是有了這座“人橋”,解放軍按時抵達預定地點,和大部隊會合后發起正面攻擊,扼制了國民黨整編第74師的進攻,最后全殲敵人。
面對寶貴的精神財富,1000多萬沂蒙兒女不斷將沂蒙精神發揚光大,如今走上了幸福的小康路。今天的臨沂已經從當年舟車不通的四塞之崮,發展到萬商云集的“物流名城”。目前,臨沂已建成物流園區29家、線路近3000條,覆蓋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今年前三季度物流總額超7000億元,成為北方最大的市場集群和物流集散中心。沂蒙精神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沂蒙精神 魚水相依 沂蒙革命根據地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