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談麻”不“色變”——探秘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麻風危害發生的免疫遺傳學機制”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新華社記者沐鐵城、彭韻佳
在剛剛舉行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麻風防治協會會長、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副校長張福仁所在的團隊因在麻風危害發生的免疫遺傳學機制方面作出貢獻,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讓麻風再次得到關注。
麻風,人類歷史上古老的傳染病之一。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數萬名麻風患者需要接受國際社會援助的免費麻風藥物進行治療,而現在,我國在麻風防治領域實現的技術突破也正為世界消除麻風作貢獻。
麻風可防可治但危害仍存
麻風由于可致殘、毀容,患者飽受歧視,人們往往“談麻色變”。既往一旦罹患該病,需要長期治療,致使人群患病率居高不下。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約有50萬名的麻風患者,由于治療條件有限,與麻風患者相關的一切都被人們視為危險源。
“由于缺乏預防措施,進入21世紀,每年新發現的病人并未減少。”張福仁說,直至2010年,全國仍有278個縣(市)未達到“基本消滅”麻風的部頒標準。麻風致殘、毀容和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的重癥藥物不良反應等一系列嚴峻問題始終無法被攻克。
近年來,得益于張福仁團隊等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和日夜鉆研,我國麻風防治領域取得巨大技術突破,麻風已經可防、可治,我國在國際麻風學界的地位也由“跟跑者”變為“領頭羊”。
張福仁說:“現在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麻風危害都將依然存在,公眾需要對麻風有一定警覺性,但麻風治愈者沒有傳染性,新發患者也能控制好,不必過度恐慌。”
發現風險基因改寫教科書定義
“當時每天都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即使夏天也不敢脫下來。”1985年,醫學院畢業的張福仁被分配到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工作,在最初的三個月里,他被派往麻風村實習,每天需要面對大量麻風患者。
在以前,許多專家花大力氣研究疫苗,未獲成功。張福仁在實踐中發現,有些麻風患者年齡很小,許多小患者的父親甚至爺爺也得麻風,似乎直系親屬之間同患麻風的發生率很高。
麻風會不會有遺傳特性?張福仁帶著疑問開始尋找麻風的風險基因,開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思路。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麻風患者普遍自己有遺傳缺陷,與其說麻風是傳染病,不如說和遺傳有關系。”2009年,張福仁團隊迎來研究發現:麻風患者的天然免疫遺傳缺陷導致麻風菌不能被宿主免疫細胞所殺滅,從而導致麻風的發生。
這一發現顛覆人們對麻風的傳統認知觀念,不僅改寫了教科書關于麻風的定義,更解釋了為什么只有不足1%的特定感染者最終發展成病人。這對于消除千百年來公眾對麻風傳染的恐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后被評為2010年中國科學界十大研究進展。
為“無麻”世界作出中國貢獻
氨苯砜作為抗麻風特效藥,也廣泛應用于治療其他感染性疾病和炎癥性疾病。在接受氨苯砜治療的麻風患者中,97%的人可以治好病,而1%至3%的人會發生嚴重副作用,即氨苯砜綜合癥,具體表現為高燒、內臟器官衰竭等,死亡率達10%。氨苯砜這一麻風“救命藥”對1%至3%的人來說卻變成了“送命藥”。
哪些人服藥后會發生氨苯砜綜合癥?2013年,張福仁團隊再次迎來研究新進展,發現了氨苯砜綜合癥的風險等位基因HLA-B*13:01。研究發現,如果某人具有一個該基因,則其使用氨苯砜后發生重癥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是不具有該基因的人的37.5倍;若具有兩個該基因,其使用氨苯砜后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增長到100倍以上。
此后,該團隊把上述科學發現轉化為風險因子篩查試劑盒。業內專家表示,這一發現可有效預防氨苯砜綜合癥發生。同時,通過對其他氨苯砜適應癥患者做用藥前檢測,可保證氨苯砜的用藥安全。
在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張福仁帶領團隊已成功建立國際麻風防治研究合作-培訓中心,將研究成果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為創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貢獻出中國力量。
關鍵詞: 麻風 國家自然科學獎 張福仁 患者 氨苯 發生 發現 免疫 研究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