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人民同呼吸 與時代共進步(主題)
——寫在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jié)之際(副題)
這是一群堅定的人,他們胸懷理想信念,堅守人民情懷,縱覽世相、敬惜文字,記錄時代、守望正義;
這是一群逐夢的人,他們身披清晨第一縷陽光,趕赴新聞現(xiàn)場,又伴著午夜的鐘聲,伏案挑燈筆耕;
這是一群可愛的人,他們坐田埂、進工廠、下社區(qū),撲下身子、扎根一線,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
他們,是新聞工作者。
7日晚,“好記者講好故事”2021年中國記者節(jié)特別節(jié)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10名記者代表分享他們的報道故事、所思所得,展現(xiàn)全國新聞戰(zhàn)線在2021年重大新聞事件中的優(yōu)異表現(xiàn),深情展示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為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jié)獻禮。
深刻記錄偉大時代
回望中,歷史長卷波瀾壯闊;放眼處,萬里山河前程似錦。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注定意義非凡。
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電視直播,完美呈現(xiàn)了盛世盛典的永恒華章。“我講的是建黨百年直播中兩個經(jīng)典鏡頭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作為廣場系統(tǒng)總導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洪玫重溫了難忘的100天。“我很幸運,能有機會為偉大的時代留下生動的人物畫像,用真情引發(fā)共情,用大家能看懂的電視語言和喜歡的表達方式,來詮釋黨的百年華誕。”洪玫說,這也是全體新聞工作者對黨的百年禮贊!
自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建以來,幾代航天人在接續(xù)奮斗中,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在海南廣播電視總臺三沙衛(wèi)視記者蘭真的眼里,夜空中最亮的星是老中青三代的中國航天人。從文昌到酒泉,從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fā)軔到95后女指揮員周承鈺,蘭真都傾情采訪。“我有一個小小的愿望,就是我要收集每一次發(fā)射任務的臂章。”蘭真堅定地說,要一直追尋那道飛向星空的光,用作為記者的腳步去丈量中國航天的進步。
“我已經(jīng)過世的爺爺也曾是農(nóng)奴。”西藏山南市措美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旦珠是一名翻身農(nóng)奴的后代,她回顧了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發(fā)生的歷史巨變。“如今的雪域高原西藏,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草原到森林,最美的風景就是一面面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最動聽的聲音就是一句句‘共產(chǎn)黨,噶真切(謝謝)’。”旦珠想大聲告訴全世界,如今的中國西藏,不再是黑暗的、封閉的、落后的,而是一個團結(jié)、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西藏。
如何用年輕人的視角看黨史,把最真實的感受寫出來?這是擺在遼寧日報社記者孫明慧和團隊面前的難題。他們用近百天的時間,馬不停蹄奔赴全國17個省市,尋找到了答案,打造出系列VLOG《請回答1921—2021》。“采訪路上,年輕的我們與無數(shù)的青年相遇,他們來自浴血戰(zhàn)斗、激情建設、奮進改革和偉大的新時代。”孫明慧說,每個人都會有青春的激揚,強國路上有我們的夢想!我們會沿著你們的足跡,永遠奮斗向前!
深情頌揚人民英雄
百年滄桑變遷,唯人民英雄屹立在歷史長河中,如同一盞盞不滅的航標燈,照亮中華民族的漫漫征程。
中國郵政報社記者陳顥月分享了3名中國郵遞員的郵路故事。王順友,32年堅守馬班郵路,把郵包看得比生命金貴;其美多吉,腳踏云中天路,在雪線郵路奔波28年;尼瑪拉木,被稱為“溜索姑娘”,十年如一日飛身溜索傳遞郵件。這三條郵路陳顥月都親身體驗過。陳顥月感慨,這些郵路都是艱辛跋涉走出的長征路,也是為民服務連起的幸福路,他們都心懷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只要國家有需要,就不遺余力;只要人民有需求,就勇往直前。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記者李琳剛從高原采訪歸來,她分享了來自生命禁區(qū)、來自邊境斗爭一線的故事,同時回答了一個疑問:面對血與火、生與死,新時代的年輕官兵打得贏嗎?“看著這些年齡比我小了一半的孩子,我的內(nèi)心也被一種力量沖擊著。他們用清澈的眼光、用青春的面龐,繼續(xù)書寫著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精神傳承,那就是:戰(zhàn)勝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作為一名老兵,李琳被邊防官兵深深感動。
“他像種子一樣,把使命扎根共和國的沃土,用豐收托舉億萬人的幸福。”湖南廣播電視臺記者王堯多年跟蹤采訪袁隆平院士,講述了這位大科學家畢生追求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想背后的感人故事。“盡一城花,只為送一人。”王堯記錄下30多萬群眾從全國各地前往長沙明陽山殯儀館送別袁老的畫面。“如今,中國人的飯碗在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粒種子,載著袁老的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的夢想,結(jié)出累累碩果,永遠留在我們心上!”王堯說。
深摯書寫中國故事
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民心相通,新聞工作者責無旁貸。
第三十二屆夏季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交出了出色的成績單。人民日報社記者李碩講述了現(xiàn)場采訪奧運會的故事——諶利軍克服傷病,上演王者歸來;全紅嬋表演“水花消失術”,接受采訪“萌翻全場”;中國女子橄欖球隊無所畏懼、展現(xiàn)自己。“鮮艷的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一遍遍奏響,中國力量贏得全世界的關注和尊重。”李碩說,尊重的贏得,不僅僅有成功,也有失敗。即使失利,那些打不倒的拼搏身影,同樣彰顯著不屈的精神力量。
今年最受世界關注的明星動物,莫過于從云南西雙版納向北遷移旅行的15頭亞洲象。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qū)融媒體中心記者劉歆旎成為“追象記者”,一路追蹤象群,采寫、編輯并發(fā)布80多條稿件及視頻。“我們的報道通過客觀真實的敘事手法,成功突破政治、文化地域的藩籬,在國際上廣為傳播。”劉歆旎說,諸多西方主流媒體都做了跟蹤報道,整個輿論場也呈現(xiàn)出一派寧靜和諧的美好氛圍,成為打造中國形象的最佳名片。
當前,一些外國媒體仍戴著有色眼鏡歪曲、虛假報道中國,抹黑中國形象。新華通訊社記者徐澤宇講述了自己在國際新聞輿論場與外國媒體交鋒的故事。“為什么他們戴著有色眼鏡來歪曲報道就能以自詡的新聞自由來開脫?為什么我只是真實客觀地反映了他們的拍照過程就被扣上了‘誤導輿論’?”徐澤宇深刻發(fā)問。他認為,觀察中國可以有不同的視角,但是對于刻意的斷章取義,必須要堅決回擊。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打碎“灰黑濾鏡”。
(光明日報記者 肖人夫)
關鍵詞: 中國 記者 他們 故事 人民 時代 新聞 進步 采訪 力量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