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原標題:紅旗渠精神:直面困境 甘于奉獻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董君亞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紅旗渠這條綿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嵌于山腰流淌不息,解決了河南林州人的飲水困難,滋潤了萬畝良田,染綠了太行大地,由此孕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偉大紅旗渠精神更是歷久彌新。
雙手創造
晉、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來最深、最痛的記憶。
20世紀60年代,為了徹底解決缺水問題,多方考察后,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縣委決定從山西平順縣引濁漳河水入林縣。舉世矚目的“紅旗渠”工程由此拉開序幕。
“不修好渠就別進家門!”父親因修渠犧牲后,強忍悲痛的母親決絕地將年僅13歲的張買江推向修渠一線,成為最年輕的修渠工。
林縣人民苦水已久,有一個機會能改變這樣缺水的困境,多是抱著壯士扼腕的決心。工程動工時,正逢我國困難時期,物資匱乏,連鋼釬、鎬頭等簡單工具都很缺乏。為此,林縣縣委明確提出:“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
林縣人自己燒石灰、制水泥、造炸藥,主動出工出力、自備生產工具,自帶口糧、自建營房、自搭爐灶……修渠人,吃的是粗糧餅子,住的是簡陋窩棚,拿著最簡陋的工具,日復一日奮力勞作。等到紅旗渠修建成功,共有81名修渠人血灑太行,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才17歲。
1969年7月6日,總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工程全面竣工通水,林縣人用自己的雙手徹底改變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命運。
希望之渠
“再難,能難過修渠?”聽著紅旗渠故事長大的林州人遇到困難時總愛這樣激勵自己。在當地百姓心中,紅旗渠就是希望之渠,紅旗渠精神,更是林州人的“傳家寶”。
張益智是一名典型的“渠二代”,他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用10年開辦起一家建筑公司。2012年,在當地保護生態、發展旅游的號召下,張益智接手家鄉幾乎廢棄的萬泉湖景區。沒想到,投入5000多萬元后,一場洪水讓這一切化為烏有,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再難,能難得過修渠?”當這句話浮現在腦海中,張益智迎難而上,重新修建100天后,景區煥然一新。
現在,景區修了30多公里山路,綠化兩萬畝荒山,還建有高標準民宿,一片光禿禿的石頭荒山真正變成了湖清林秀的風景區。流淌在心中的“紅旗渠”,不僅給了林州兒女直面困境的勇氣,也給了他們甘于奉獻的責任感。
李斌順接任林州市水產管理站多年。2016年暴發洪水,冒著生命危險,他和同事用漁網死死兜住試驗池,保住了珍貴魚苗。“淇河鯽魚實現量產,就能受益千家萬戶。”5年來,李斌順培訓技術員和漁民群眾700余人次,幫助漁民增收300余萬元。
這些林州人的事跡,是紅旗渠精神在當代的延續,一代又一代的紅旗渠兒女在紅旗渠精神的激勵下,形成了敢闖、敢干、敢為天下先的豪情壯志。
跨越發展
行走林州市廟荒村,只見環境優美,房屋錯落有致。紅旗渠穿村而過,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
曾幾何時,廟荒村還是荒山村、貧困村,地薄、路差、房屋舊,缺人、缺錢、缺產業。是穿村而過的紅旗渠,激勵著60年后的廟荒村人在脫貧攻堅中發揚紅旗渠精神,打贏了一場戰貧斗困的硬仗。
全村800余口人齊心協力,成為永遠不走的工作隊:搞基礎設施建設,村民郁林英早上4點半起床,晚上11點回家,眼瞅著面色憔悴,卻不愿停歇片刻;村里搞扶貧工程,村民劉志明、李榮梅夫婦身體不好,卻堅持到工地干力所能及的活;50多歲的村民郝新英家境困難,村里發展旅游后,她貸款辦起了農家樂,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短短幾年,廟荒村再也不見“荒”,以令人驚嘆的速度甩掉貧困帽,成了致富“明星村”。林州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林州經濟社會建設進程中,像這樣的故事有很多,紅旗渠精神貫穿在林州的發展中,生動實踐了紅旗渠精神。
從90年代“全面振興、實現小康”,到“精神立市、工業強市、和諧興市”,再到現在建設“世界人文山水城市”,手捧“傳家寶”的林州人,干出了一個讓人驕傲的林州。
在紅旗渠的見證下,林州人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不斷創造新生活。時至今日,紅旗渠精神仍流淌在人們心中,激勵著林州干部群眾在新征程上乘風破浪,奮勇前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