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專精特新”,服務對象的發展階段更早、規模更小(引題)
北交所的鐘聲為中小企業帶來機會(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劍影
今天一早,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的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外,人們翹首以盼,等待開市鐘聲敲響。
在歷時74天籌備之后,北交所正式開張,81家上市公司集體敲鐘。
與上交所服務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經濟、高技術等優質企業,深交所服務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促進創新企業發展不同,北交所是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什么樣的企業能在北交所上市?對市場影響幾何? 投資者需要注意什么?《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首批上市公司成長性突出
北交所由新三板精選層升級而來,立足于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
根據同花順ifinD的數據,從9月2日宣布設立北交所到11月12日,精選層最后一個交易日,71家新三板精選層公司中有65家公司上漲,股價平均漲幅超50%。
在北交所外,一名劉姓職業投資人告訴記者,他曾投資過10多家精選層公司,如今他將倉位集中在首批上市的幾家企業上,“這些公司‘專精特新’屬性較強,有一些是細分行業中的翹楚,具有很強的成長性。”
記者統計發現,81家上市公司中,“專精特新”企業占比過半。71家精選層公司中,有13家企業屬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31家為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總的來看,科技、媒體及通信行業的公司居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助理諸海濱介紹說,81家上市公司很多是行業“隱形冠軍”,且不乏大市值公司,表現出很強的成長性。
照亮中小企業發展之路
“愿3年后的今天,公司能在北交所上市。”今天,北交所開市后,一家提供大數據人工智能服務的公司負責人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了自己的愿望。“這給了我們中小企業通過融資發展壯大的機會。”他說。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它們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業。”北交所董事長徐明10月下旬在金融街論壇上表示,由于企業規模、發展階段等原因,中小企業獲取金融服務的能力相對較弱。
“過去,我們認為一個企業如果不能成為龍頭、大型企業,那么這個企業就缺乏競爭力。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產業鏈當中的中小企業有其獨特價值。”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認為,北交所著力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社會對資本市場如何服務中小企業關注度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我國有4000多萬家企業,其中95%以上是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2萬家,金融市場尚未滿足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與科創板和創業板相比,北交所服務對象的發展階段更早、規模更小。“北交所的成立將會照亮這些曾被資本忽視的角落,帶動資本投向真正聚焦主業、發展硬科技、在創新中默默耕耘的優質企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
投資者應有足夠的風險意識
北交所設置了簡便、包容、精準的發行條件,明確個人投資者準入的資金門檻為證券資產50萬元,機構投資者準入不設置資金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中小企業,靈活是優點,但也有規模小、抵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特點。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郭琨提醒,盡管“專精特新”企業有著較高的成長性,但從成長周期來看,大多處于早期成長階段,存在較高風險。由于北交所實施注冊制,上市公司的質量需要投資者自行分析判斷,加之30%漲跌幅限制和高效退市流程,風險遠大于主板市場,投資者還需謹慎判斷。
華鑫證券也提醒投資者,相比主板,北交所的企業分化或將更加嚴重,投資時需謹慎。
(中工網北京11月15日電)
關鍵詞: 北交所 公司 企業 中小企業 服務 發展 上市 投資者 機會 鐘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