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鄉村振興在行動丨貴州黔西:鄉村振興 “興”中有“數”
新華網貴陽4月28日電(黃勇 盧志佳 周遠鋼)貴州畢節黔西市2020年被列為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是貴州4個試點地區之一。
新華網“鄉村振興在行動”采訪團隊了解到,隨著試點工作的持續推進,黔西農村的日常點滴正在悄然變化,從烏江江畔到田間地頭,從鄉村治理到農業生產,數字元素融入了當地鄉村生活的許多場景,數字“引擎”正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新動能。
航拍黔西化屋村。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數字治村——村情民情可視化
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是畢節市第一個開通移動5G網絡服務的鄉村。
村里一處懸崖下面,兩套5G+智慧地災預警系統正在實時監測著那一帶的地質運動情況。據黔西移動副經理何偉介紹,這兩套地質災害監測設備集合了智能傳感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一旦發現監測環境出現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隱患,就會第一時間通過監測點的警報器和“5G+數字鄉村統一平臺”報警。
何偉提到的“5G+數字鄉村統一平臺”是畢節移動為化屋村專門打造的鄉村數字化治理平臺,包含了“數字治理、智慧旅游、數字生態、智慧經濟、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文明實踐、信息設施”八個中心板塊,鄉村治理方方面面的數據可以實現“一屏盡覽”。
化屋村“5G+數字鄉村統一平臺”展示大屏。
“現在化屋村的游客數量很多,我們通過監控發現有不文明現象或者安全隱患,可以通過PC端或移動端的‘云廣播’及時制止和糾正。”當地村干部說,在平臺上還可實時看到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一些生活動態,隨時應對突發情況。
數字強農——動動手指忙農活
正值春耕時節,黔西市林泉鎮清浦村惠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肖世祥的植保無人機很快就能派上用場了。
2017年,肖世祥花費近10萬元購置了一臺植保無人機。“農業規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另外現在農村缺少壯勞力,無人機植保可以說是現代農業的‘剛需’。”肖世祥說。
在貴州省海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獼猴桃基地里,公司負責人羅紅衛正操作鼠標,通過一個個架設在獼猴桃基地的高清攝像頭,查看獼猴桃的生長情況。“獼猴桃是不是葉子枯了?是不是需要澆水、施肥?即使不去地里轉,也能通過攝像頭一目了然。”羅紅衛說。
果園不光部署了高清攝像頭,在樹下看不到的地方,“智慧滴灌”正無聲地滋養著果樹。“果園的高處有水池,里面的自動閥門通過物聯網+光纖的方式,連接到我們的智慧農業系統,我通過手機就可以給果園澆水。”羅紅衛介紹,一根滴管每小時能釋放8斤水,精準節約,更為公司節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貴州省海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羅紅衛通過智慧農業系統遠程開啟獼猴桃基地滴管系統。
地還是那片地,實施農業智慧化管控之后,增加了產量和效益。未來,林泉鎮還將把獼猴桃產業的數字化經驗進一步應用到辣椒、食用菌、花卉、烤煙等多種農作物中,為更多的農業產業進行數字賦能。
數字興業——文化旅游“云助力”
春暖花開,化屋村又將迎來旅游旺季。
隨著游客數量的急劇增加,畢節移動打造的“全域旅游平臺”也成為化屋村進行旅游管理的好幫手。依托5G、云計算和大數據優勢,平臺實現了對旅游景區客流量的分析、落地歡迎短信發送等,為化屋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信息支撐。
隨著化屋村基礎網絡建設逐步完善,手機開始成為當地村民的“新農具”,開網店、直播帶貨成為大家的“新農活”,當地農產品、民族工藝品插上“電商翅膀”飛出大山走向全國。
楊文麗和繡娘們一起直播帶貨。
“95后”繡娘楊文麗是化屋村扶貧車間的負責人,這兩年,她通過一場場直播,既向外界展示了苗族文化,還給扶貧車間帶來了上百萬元的訂單,有效解決了當地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和收入問題。
記者在村民趙玉學家中看到,高清數字電視網、光纖寬帶等數字生活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這些設施的引入,為趙玉學家的農家樂提升了服務能力。“現在人人都離不開手機,手機離不開網絡,現在通了光纖之后,游客上網體驗就很好,可以第一時間分享化屋村的美景和美食。”趙玉學說。
據悉,目前黔西市365個行政村的4G網絡、光纖網絡覆蓋率達100%,其中30戶以上自然村的4G網絡覆蓋率也達到100%。建成開通418個5G站點,在實現城區重要區域覆蓋的同時,在鄉鎮所在地、主要景點等重點區域得到創新應用。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