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鄉村振興看青海|黃河灘村新圖景
央廣網西寧6月28日消息(記者 汪曉青 通訊員 童世鈺)六月的貴德,風光旖旎,站在黃河清大橋極目遠眺,黃河兩岸的植被豐茂,莊稼地里穗頭、油菜花泛著金光,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模樣。
村民在豐收的麥田里(央廣網發 童世鈺 攝)
走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黃河灘村,公路南邊碧波蕩漾,北邊群山層巒疊嶂,一片片蘆葦蕩隨風搖曳,一處處綠樹充滿生機。在這里,一千余畝辣椒、玉米、白菜等蔬菜將大地裝扮成一幅綠色畫卷。
古老的黃河與千畝濕地景觀相得益彰,仿佛讓人走進一個世外桃源和一處天然氧吧。
辣椒地(央廣網發 童世鈺 攝)
“居住黃河岸,用水真困難,農田受干旱,百姓受熬煎。”這是八十年代貴德民間流傳的一首順口溜,如實反映了“守住黃河沒水吃”的歷史事實。
貴德雖然處于黃河邊,但干旱缺水。上世紀80年代始,貴德人民在黃河邊修筑堤壩,開墾良田,開山引水,植樹造林,改造生態,短短幾年時間開墾了上萬畝良田。
1988年,為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原東溝鄉(常牧鎮)的新建坪、高紅崖、斜馬浪、浪查四個村部分群眾搬到了黃河灘村。
貴德縣黃河岸邊的田野(央廣網發 童世鈺 攝)
由于土質好、光照時間長、水源充足,搬遷過來的村民們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種小麥、土豆、玉米,產量逐年上升,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黃河分潤灌畦町,對面秋山如畫屏。廣漠新栽柳萬樹,十年煙雨自成村。”這是貴德著名詩人張蔭西在黃河邊看到搬遷村新貌后,即興寫就的一首詩。字里行間透露出貴德治理黃河的成效,贊美黃河兩岸美麗的風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村民笑開顏(央廣網發 童世鈺 攝)
黃河灘村副書記石常德(央廣網發 童世鈺 攝)
“以前在高紅崖村,一半是水地,一半是旱地,距離縣城遠,信息閉塞,不論發展農業還是外出務工,都有限制。”談起過往,黃河灘村副書記石常德感嘆道。
近年來,在尕讓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黃河灘村堅持“強基礎、促產業、助脫貧”的發展理念,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嚴把質量關,堅持優質、安全、營養、綠色的生產標準,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生產的綠色優質辣椒深受市場青睞,形成了以辣椒為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
據了解,目前,辣椒種植持續高效發展,小小的辣椒已經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餑餑”,更是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綠色效益”,為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力群眾穩步增收奠定了基礎。
黃河灘村副書記石常德去年流轉310畝土地種了辣椒,同時吸收了村里的脫貧戶到合作社務工,一年下來,除了人工工資和土地流轉費,收入近20多萬元。今年種植的218畝辣椒豐收在望。
生活有奔頭,趙國義老漢笑開顏(央廣網發 童世鈺 攝)
今年68歲的趙國義老漢是村里的脫貧戶,幾年前,他把10畝耕地流轉給合作社,農忙時候,他便到田間地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一年下來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
篳路藍縷,征途漫漫。三十年前搬遷到黃河灘村的村民們如今置身于美景如畫、產業興旺、生活如詩、朝氣蓬勃的幸福日子里。未來,黃河灘村還將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繼續深入探索產業發展,推進特色種植邁向新臺階,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責任編輯:Rex_07